七月的浏阳市永和镇佳成村,暑气渐浓,却挡不住湖南信息学院 “三原色” 暑期实践团播撒知识的脚步。7 月 9 日至 10 日,团队以 “蓝色教育” 为指引,在当地开展系列支教活动,从安全启蒙到红色国防教育,从传统文化浸润到课业辅导,用多元课程为孩子们编织了一段充实而温暖的暑期成长记忆。

7 月 9 日,随着一场温馨的开班仪式落幕,支教第一课正式开启。首堂 “防手机沉迷” 课上,刘念老师以 “防手机沉迷” 为主题,结合 “小学生因沉迷手游导致视力下降”“过度刷短视频影响学习” 等贴近生活的案例,生动解析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课堂互动环节中,孩子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我每天用手机看半小时动画片”“我会用手机查不会写的字”。志愿者们则拿出准备好的卡通贴纸作为奖励,引导孩子们共同制定 “手机使用公约”,约定 “睡前 1 小时不碰手机”“周末娱乐不超过 1 小时”。轻松的氛围里,理性使用电子产品的种子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李乔英 摄)

紧接着的 “暑期安全” 课聚焦防溺水与防中暑两大重点。“三原色”志愿者们通过图文展板展示溺水事故案例后,抛出 “有人落水该怎么办” 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热烈讨论针对防中暑,粟佳慧老师不仅讲解 “高温天减少外出、多喝淡盐水” 等知识,还现场演示用手掌扇风、用湿毛巾擦额头等降温小技巧,并让孩子们互相实践。

(李乔英 摄)

课堂间隙,“三原色”志愿者还鼓励孩子们上台自我介绍,二年级的罗媛同学分享了自己 “喜欢画画” 的爱好,还现场画了一幅动漫画送给志愿者,陌生感在欢声笑语中渐渐消散。

(苏灿 摄)

课程结束后,志愿者们化身 “课业小助手”,针对孩子们的暑期作业难题进行一对一辅导。七年级学生黄雍发同学在数学应用题上卡了壳,“三原色”志愿者蹲在他身边,用画图的方式一步步引导思路;二年级的李栉馨小朋友拼音发音不准,志愿者便握着她的手,一笔一划教写声母韵母。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孩子们偶尔的提问声交织,成了午后最动人的旋律。

(刘阳 摄)

7 月 10 日的课程更添红色底蕴与文化气息。退伍军人刘一征带来的军旅故事分享会,通过 PPT 展示执勤站岗时 “顶烈日仍身姿挺拔” 的照片、押送物资时 “逐件检查不松懈” 的短视频,将抽象的国防概念变得具象。“哥哥,你们站一天腿会酸吗?” 一个孩子举手提问,刘一征笑着掀起袖子展示晒黑的皮肤:“会酸,但想到能守护大家的安全,就有了坚持的力量。” 他还现场教孩子们敬军礼,三十多只小手虽略显笨拙,却都认真地举过头顶,红色爱国的种子在童心深处悄然萌芽。

(吉莹莹 摄)

传统文化课堂上,苏灿老师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用 “节气转盘” 教具讲解自然规律。从 “惊蛰春雷叫醒冬眠的虫子” 到 “芒种稻田里的忙碌身影”,苏老师结合永和镇佳成村的田间景象,让孩子们感受节气与农耕的联系。“谁是节气小侦探” 活动中,孩子们被分成小组,通过观察窗外的阳光角度、树叶状态,判断当下节气,答对的小组获得 “节气小勋章”。孩子们积极举手、互相讨论,在探索中不仅理解了 “夏至日长” 的科学原理,更体会到先民 “顺应自然” 的生存智慧。

(刘阳 摄)

据悉,“三原色” 暑期社会实践团后续还将推出艺术手工、地理科普等特色课程,持续以多元教育拓宽乡村孩子的视野,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永和镇佳成村的整个暑假。

(刘阳 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