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杨青珞)7月8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慧耕耘”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徐州新沂市,开启了一场融合红色精神洗礼与现代农业科技前沿探访的实践之旅。团队成员们追寻革命足迹,感悟初心使命;扎根科技小院,体悟科技兴农的澎湃力量。

红色基因铸魂:马陵山上忆峥嵘

实践首站,团队成员迎着晨光踏上马陵山红色教育基地。在这片浸润着沂蒙革命精神的土地上,大家认真聆听讲解,驻足观看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一件件厚重的实物展陈。沂蒙老区军民在抗战时期同仇敌忾、鱼水情深的感人事迹,深深触动了每一位成员的心灵。这场生动的红色教育,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淬炼,激励着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为投身乡村振兴积蓄精神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马陵山红色教育基地合影

科技小院赋能:稻田沃野谱新篇

带着从红色热土汲取的力量,实践团奔赴新沂市合沟镇青石桥村,探访南京农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建立的、享誉省内外的青石桥科技小院。这个集科研、推广、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优秀平台,是学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写照,先后荣获省级、国家级科技小院称号及“振兴杯”一等奖、全国科技小院比赛一等奖等多项殊荣,已成为体系化、规模化带动农民增收的典范。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取科技小院老师介绍基地发展

在科技小院,成员们首先参观了红色文化纪念馆,重温总书记对“三农”工作和科技小院模式的殷切嘱托,听取了小院发展历程和整体运行模式的详细介绍。随后,大家的目光聚焦于小院最具创新特色的实践——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绿油油的稻田里,鸭群穿梭觅食,有效除草控虫;更令人瞩目的是引入高附加值品种——澳洲龙虾的“稻虾共作”区。小院负责人冯绪猛书记向实践团介绍,正是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要求完全摒弃化学农药和杀虫剂,转而依靠生物防治等环保手段进行病虫害管理。其核心目标,正是通过生态种植,生产出安全、优质的高端大米和龙虾,显著提升农产品价值和农民收益。“试验田已取得显著突破,预计将带动周边6000亩农田实现增效增收!”冯书记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科技小院红色基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稻鸭共作示范田合影

智慧米厂惠民:产业链条促振兴

实践团最后一站探访了由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建设的、堪称江苏省最先进的米厂。其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加工流水线,以及精密的检测仪器,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现代农业装备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这座现代化米厂紧密对接科技小院及周边农户,以惠民的价格提供专业、便捷的稻谷加工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粮难”“加工难”的问题,打通了从优质生产到品牌销售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技兴农的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青石桥村米厂

知农爱农,脚步铿锵

一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从马陵山的烽火记忆到青石桥的稻浪虾影,再到现代化米厂的轰鸣声,“慧耕耘”实践团成员们深刻理解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更亲眼见证了科技如何扎根土地、赋能产业、富裕农民。青石桥科技小院的成功实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农科学子强农兴农的理想之路。他们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上,用青春和智慧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贡献力量。

撰文 | 马悦欣

图片 | 杨青珞

审核 | 杨宸宇 张博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悦欣 杨青珞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杨青珞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54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