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对淡水资源的保护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5年7月6日,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江海有灵”淡水资源保护促进团(简称“实践团”)开展调研,通过探访印象苏州水文化馆、苏州文庙及环独墅湖实践,系统梳理水城水文化脉络,为淡水资源保护积累实践经验。

第一站——探访印象苏州水文化馆

当日上午 9 时 30 分,实践团 18 名成员抵达印象苏州水文化馆,在讲解员带领下深入参观 “水巷风情”“水井生活” 等主题展区。

“水井生活” 展区内,百龄泉、七便庙井等复刻古井错落排列,讲解员介绍:“百龄泉始建于 1911 年,井深 8 米,是苏州现存最完整的民国古井之一,至今仍保持自然涌水状态。” 团队成员重点观察《平江图》碑刻复刻件,图中 82 公里河道网络清晰呈现 “三横四直” 水系框架,与现代苏州河道走向重合度达 60%。

在 “水巷风情” 展区,古石碑拓片、影像资料还原了龙舟竞渡等民俗活动的历史脉络,京杭大运河水利工程模型则直观展现了古代治水智慧。参观结束后,队员们交流认为,苏州 “因水而兴” 的发展轨迹,为当代淡水资源保护提供了 “传统与现代结合” 的思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辨认《平江图》碑刻复刻件的宋代苏州河道网络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讲解员介绍百龄泉的历史渊源

第二站——寻迹苏州文庙中的水韵

午后,实践团前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文庙,聚焦与水文化相关的历史遗存。

文庙珍藏的南宋《平江图》原碑详细记载了宋代苏州城的水系分布,团队成员通过观摩拓印过程,直观感受古城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 的双棋盘格局。

在 “拓水碑” 技艺展示区,匠人正用传统技法修复明代水利碑刻,碑文中 “浚川、筑圩、置闸” 的治水方略与现代城市水系规划图形成鲜明呼应。实践团成员发现,这些碑刻不仅是水利史料的载体,更体现了古人对水的敬畏与系统治理思维。

图为实践团成员驻足观赏墙上的水利碑刻

第三站——环独墅湖骑行

傍晚 6 时,实践团沿独墅湖滨水绿道开展环保骑行,重点考察了独墅湖的水环境现状,并通过线上搜索和咨询当地住户的方式了解了独墅湖管理的成效与挑战。在环湖过程中,团队采集 5 处水样,经简易检测,pH 值范围 7.2-7.5,符合地表水 Ⅲ 类标准。环湖截污管网、生态护岸等工程让水质持续改善。实践团成员同步开展净滩行动,清理沿岸垃圾,并同时呼吁大家平时应更加注意公共环境的保护。

本次实践活动的末尾,团队成员在独墅湖畔展开标有“江海有灵”的横幅,在落日余晖下与独墅湖合照,为本次调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图为实践团成员沿独墅湖滨水绿道开展环保骑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本次活动围绕“淡水资源”展开,囊括了对古今的苏州淡水治理以及水乡文化的探究与学习。后续,该团队将重点宣传环境保护,呼吁民众节约用水、爱护江河的自然环境,并深入研究淡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颢齐 蒋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