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曾惠、卿嘉阳、曾智) 7月8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文旅志愿服务支队“艺路青禾”志愿服务队走进戴公庙村,深入老戴公庙、七峰花园居民区及周边区域,开展防诈骗、防溺水、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禁毒等各大安全专项宣教。
政策导向下的基层安全实践
此次活动紧密围绕当前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要求,针对暑期乡村安全防护的薄弱环节开展精准服务。面对青少年溺水风险高发期、老年群体防诈意识薄弱、农村交通安全隐患突出等现实问题,志愿服务队采取“入户讲解+集中宣传”模式,推动安全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切实强化乡村安全防护网。将政策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切实补足基层安全宣教的短板。
(图为服务队与当地村民合影)
多维宣教织密安全防护网
服务队根据村民实际需求,分模块开展深度宣传。在防诈骗领域,重点针对留守老人群体,揭露“保健品诈骗”、“养老投资陷阱”等常见套路,现场演示诈骗信息识别技巧,帮助村民守住“钱袋子”。防溺水宣传结合本地沩水河、池塘分布情况,通过事故案例分析,强化家长监护责任意识,普及科学施救方法。交通安全环节聚焦农用车违规载人、摩托车不戴头盔等突出问题,通过交通法规图解强化村民规则意识。消防安全宣传深入村民家中,排查老旧线路隐患,指导灭火器使用,强调电动车充电安全规范。网络安全模块则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帮助村民识别网络谣言、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安全使用电子支付。同时,在戴公庙村党群服务中心宣传栏中,还设置有各大安全宣传公告,供当地村民随时学习。
(图为服务队进行安全宣传与讲解)
村民认知升级彰显宣教深度
活动现场形成多层次认知转变。防诈宣传区引发广泛共鸣,多位老人表示对新型诈骗套路有了清晰辨识力,“免费体检”、“高息理财”等话术不再具有迷惑性,风险防范意识显著提升。部分曾轻信推销电话的村民,开始主动向家人转述防诈要点。防溺水宣传激发责任意识觉醒。家长们普遍认识到“有效监护”的内涵转变,从单纯禁止玩水转向风险识别与应急能力培养。不少家庭计划重新规划孩子暑期活动范围,对开放性水域保持更高警惕。在消防安全领域,村民对家庭隐患的认知从“看得见的明火”延伸至“看不见的线路”,主动排查老旧电器的意愿增强。网络安全咨询台前,电子支付风险识别成为焦点,村民开始建立“陌生链接不点击”、"“可疑二维码不扫”的基本防护准则。
(图为当地村民积极学习安全知识)
艺术赋能乡村治理
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将艺术表达融入安全知识传播。志愿者们通过情景化讲解、可视化图解等方式,把专业安全知识转化为村民可理解、易操作的生活指南,展现了高校服务基层的实践价值。当安全知识在古庙檐下被反复讨论,当新型诈骗套路在小区楼栋间被集体辨识,戴公庙村的平安根基正在这些具体而微的认知提升中持续夯实。此次安全宣教通过贴近生活的知识传递和情感共鸣,有效激活了村民的安全主体意识,为乡村安全构筑起坚实的防护屏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曾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智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