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安徽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播动乡野”团队前往广德市柏垫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由学院2023级环境工程专业学子组建而成,以柏垫两大著名红色主题纪念馆英烈山、月克冲为主线,以录播、采访双向赋能的创新形式,传承英烈精神,项目指导教师马晨全程参与了活动。

播”动航空精神,重温赤子情怀

实践团队满怀崇敬之情,踏入了英烈山纪念馆。该纪念馆位于广德市柏垫镇姚村村,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生动地再现了2006年6月3日那场令人痛心的空难事件。在事迹展区,学生们重点学习了陈秋华烈士等多位英烈的感人事迹。陈秋华作为试飞团队的骨干成员,生前参与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在危急时刻,他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当学生们听到在牺牲前一周,陈秋华刚刚为儿子庆祝完生日,却永远错过了下一个生日的故事时,不少人眼眶泛红。遇难者中最年轻的仅24岁,刚刚加入试飞团队不满一年,他们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航空报国的赤子情怀。团队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凝视,详细记录下这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

播”动党员故事,记录革命精神

随后,团队以录播方式,采访了柏垫镇姚村村党委书记姚运年,重忆当年的悲壮历史。姚书记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们讲述了空难的事发经过,以及后续与当地村民采取的搜救工作,最让学生们触动的是范书记最后那句“我们拼尽全力搜救,也只找到了五具较完整的遗体。”他们牺牲于这场灾难中,但他们的红色革命精神已代代延续下去。

播”动英烈山脉,丈量初心使命

午间时分,团队攀爬英烈山。夏日的骄阳似火,建造的608个台阶,重重困难,但他们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只为赶上山,悼念英雄先烈。山顶正中间的“烈士亭”庄严肃穆,亭内设有一块特别的纪念碑,由山东青石制成,石碑正面雕刻的40颗星,象征着在此地牺牲的40位先烈。团队整齐列队,向烈士们敬献鲜花,低头默哀,表达对英烈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播”动月克冲馆,再现军工文化

午后,团队深入月克冲纪念馆。作为曾经“小三线”建设的重要阵地,如今已成为传承三线精神的重要场所。馆内,一位曾是940厂的老工人,如今作为志愿讲解员,操着带有乡音的普通话,为学生们讲述着三线建设的故事。从艰苦的建设环境到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成果,老工人的讲述让学生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感受到了传统军工文化带来的震撼。

“播”动乡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启迪青年学子对航空航天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航空航天领域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其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英烈们为了航空事业的发展,不惜牺牲生命,这种精神激励着当代青年不断探索创新。而月克冲纪念馆所展示的将传统军工文化,也启示当代青年,要勇于守正创新,这也正是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发展中的生动体现。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以英烈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科技报国,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马晨、童安申;图:马晨)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童安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童安申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6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