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喻美龄、丁小青)7月2日至5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翼小分队(由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党支部、共青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委员会、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学生会、中国故事双语宣讲团联合组建)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思”实践团,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两校青年以外语专业为媒,深入乡村一线,在红色寻访、非遗传承、助农实践与美育课堂中贡献青春力量。

语翼传承:踏寻红色印记,赓续精神血脉

7月2日,两校学子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赵世炎烈士陈列馆。泛黄的手稿、斑驳的勋章,无声诉说着革命先驱为理想献身的壮丽篇章。随后对抗美援朝老兵的采访更令人动容,老人虽已行动迟缓,讲起战场故事却目光如炬,展现出保家卫国的大无畏情怀;光明村团支部书记张海华的返乡创业故事,则勾勒出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的奋斗图景。张海华在采访中表示:“只有把根扎进乡土,才能真正读懂中国。”

图为实践团队员采访抗美援朝老兵。通讯员 贾青仪 摄

语翼赋能:舞动非遗基因,激活文化根脉

次日,两校实践团队深入武陵山区酉水河畔。在百年历史的摆手堂前,70岁的志愿守护者白孝长老人向队员们讲述了酉水河作为土家“母亲河”的悠久传说与文化渊源。实践队成员们随后在负责人单一的带领下参观了两河书院,详细了解了土家族雕花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独特工艺,并探究了当地特色非遗“柚子龟”作品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当篝火点亮夜晚,青年们与传承人一道循鼓踏歌,亲身学习土家族传统摆手舞。跃动的火光与古老的韵律交融,照亮了文化赓续的希望之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摩摆手堂传统土家文化解说板。通讯员 祝春林 摄

语翼耕耘:擘画新农沃土,搭建校地桥梁

7月4日,光明村柚林里,两校学子与村民一同采摘新鲜柚叶,制作当地特色柚叶粑。揉面、裹馅、蒸制……炊烟袅袅中,劳动的汗水拉近了彼此距离。队员朱娜娜在体验后说:“亲手参与劳作,才真切感受到土地的馈赠和农人的智慧,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当天下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光明村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双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等议题展开座谈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探索校地协同振兴新路径。

图为两校实践团领队黄亦豪、张志彬与光明村团支部书记张海华签约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通讯员 祝春林 摄

语翼育才:深耕美育苗田,点亮童梦星火 

活动的最后一天,同学们在村委会开设“非遗美育小课堂”。成员们作为志愿者老师,耐心指导孩子们制作凤鸟、体验扎染,让传统文化在指尖绽放。课堂巧妙融入双语互动,鼓励孩子们用外语描绘家乡美景、讲述民俗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与表达能力。

光明村驻村第一书记彭超则向实践队员们分享了自己从城市返回家乡、投身基层服务的历程与感悟,他寄语大学生们:“乡村天地广阔,需要知识,更需要情怀,希望你们能把根扎得更深些。”这场特别的课堂不仅为乡村儿童打开了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语的新窗口,也为青年学子理解乡村振兴的深层意义提供了生动参照。

图为实践团队员带领孩子们学习扎染。通讯员 祝春林 摄

此次三下乡实践,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翼小分队以“语翼青年”品牌为旗帜,联合华中师范大学的青年力量,在实践中用专业赋能乡村建设,在青春与乡土的对话中践行使命担当。酉阳的青山绿水间,留下的不仅是语翼青年的奋斗足迹,更是新时代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注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喻美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喻美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