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邓渝婷)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红色基因传承的号召,2025年7月6日,重庆移通学院青衿笃行红研党史学习教育团19名师生在贵州遵义播州区,以“场景化研学”为载体,将南江书院“明辨笃行”与瀛溪书院“躬行致远”的育人内核贯穿红色实践,在革命旧址与田间地头中感悟精神伟力,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担当。
图为红研团达到苟坝村
马灯照夜忆峥嵘,旧址寻踪悟思想
在苟坝会议会址,一盏复刻马灯成为鲜活的历史教材。1935年3月,毛泽东同志正是提着马灯,在两里田埂路上疾行,成功说服同志撤销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避免红军陷入重围。如今,当成员们凝视复刻马灯上的斑驳灯柱,突然明白:当年那束微光劈开的不仅是夜色,更是教条主义的迷雾,这正是“实事求是”穿越时空的实践伟力。
图为毛泽东真理小道
忠骨冢前守英魂,草鞋绳上织初心
循着红色足迹,团队从历史决策现场转向英烈缅怀之地。离开苟坝会议旧址,青衿笃行红研团走进花茂村,聆听土陶文化与红色文化义务宣讲人杨波老师讲述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旧照中红军坟里斑驳石碑诉说着岁月沧桑。杨波老师透露,今年十月,花茂村红军烈士陵园将落成,以告慰1935年在蒲家洞遭敌军围剿、壮烈牺牲的26位战士。
谈及义务宣讲土陶文化与红色文化、创立研学基地的初衷,杨波老师展示了基地内绘有红军故事的土陶作品:“传承土陶技艺,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传递红色精神,则是对先烈的告慰和对后人的责任,二者缺一不可。”
在研学基地,成员们体验草鞋编织。这双草鞋,曾伴随红军战士跋涉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承载着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长征精神。成员们专注编织,指尖摩挲麻绳的粗糙触感,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成员王洪涛看着磨红的手指坚定表示:“等烈士陵园落成,一定要去缅怀先烈。”
图为杨波老师讲解花茂村故事
图为老师为红研团成员讲解编草鞋
躬耕红色沃土,厚植为民情怀
从历史场景走向田间地头,团队成员们挽起裤脚、手持农具,将研学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安旭东在劳作日记中写道:“烈日下每一锄落地的震颤,都让我理解‘为人民服务’不是标语,就像杨老师宣讲红色故事9年。”脚下的泥土沾湿裤脚,手中的农具翻起田垄,额头的汗珠坠入土中。这些触感让队员们读懂,红色精神从不是抽象口号,而是扎根大地的责任担当。田间绽放的那张笑脸,正是传承精神最好的见证。
图为红研团成员辛勤劳作
传承精神火种,书写青春答卷
此次遵义之行,不仅是一次红色足迹的实地溯源,更是青年们与红色精神的深度对话。队长龚思可在访谈结束后深有感触:“在研学基地听老物件的故事发现,红色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而是藏在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里的坚守。”队员们感悟到,传承红色基因不是简单的仰望追思,而是把先辈们的奋斗之路,化作指引自己前行的精神坐标。
从马灯悟思辨,从忠骨砺信仰,从农耕践初心。青衿笃行红研团以躬身力行完成精神接力。未来,他们会带着马灯思辨精神探索未知,以草鞋韧劲砥砺志愿服务,用泥土情怀开展文化宣讲,让红色精神在青春征程中焕发时代光芒。
图为青衿笃行红研团永远在陆上
撰稿:王宏涛、周元媛
摄图:张迦瑜、杨恩哲
编辑:周元媛
复审:卢璟彤
终审:罗美琪
南江书院、瀛溪书院联合供稿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邓渝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渝婷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