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

2025年7月2日,巢湖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徽韵传承·与爱同行实践团乘坐村民的顺风车来到皖南革命老区——歙县岩源村,开启了一段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的实践之旅。岩源村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自1941年皖南事变后,这里就成为了革命根据地,见证了黄山游击队从13人发展到8700余人的星火燎原之势,也孕育了"星火岩源,革命热土"的精神内核。

在岩源村革命历史陈列馆,团队成员们聆听了"打不死的刘奎"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1941年,刘奎带领13名游击队员来到岩源,以老屋基为据点,开展游击战争。他们白天在1470米的兰荫滩高山上挖草药、填坑修路,夜晚借着星光急行军,奔袭敌区公所。"敌人围剿时我们就转移到山里,打好了仗就回来休整。"讲解员介绍道,岩源村从未发生过热战,这里一直是游击队坚实的后方。

感悟信仰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团队成员们还参观了胡明政委捐赠的12幅简笔画。这些画作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生动记录了游击队员们的日常生活:打山鼠充饥、背石头修路、挖草药治病。其中一幅"老鼠和反动派是一家"的画作,将生活细节与革命信念巧妙结合,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

在还原的"八月会议"场景前,讲解员为团队成员们讲述了1942年那次重要的会议。面对战斗减员,胡明、刘奎等同志提出用毛主席"敌疲我扰,敌退我进"的十六字方针统一思想,为游击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随后的"道西会议"则确立了"借东西一定要还"的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农富农全还,地主还一半",简单的原则背后,是共产党讲诚信、得民心的根本。

助力乡村振兴,续写红色新篇

如今的岩源村,正依托红色资源,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在村党支部书记潘书记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近年来,岩源村修建了新的道路,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了革命历史红色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以前村里穷,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发展红色旅游,很多人都回来了,开起了农家乐、民宿。"潘书记说道。

然而,岩源村的红色旅游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潘书记坦言,目前村里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红色元素也不够丰富,大巴车只能到达村委会所在地。为此,村里正在积极谋划发展蓝图:打造茶叶采摘体验基地,开发毛竹手工品,与周边的旅游节点加强合作,打造更多红色文化经典线路。"我们的茶叶品质很好,以后还要做细加工,打造自己的品牌。"潘书记对未来充满信心。

青春告白历史,实践砥砺前行

此次三下乡活动,让团队成员们在实地探访中触摸历史,在红色故事中感悟初心。当听到刘奎在猴子洞养伤,与猴子结下深厚情谊,最后猴子还为他预警埋伏时,他们被这种人与动物、与自然的特殊情感深深打动,更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不易。

从革命年代的星火燎原,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岩源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团队的成员们表示,将把在岩源村的所学所感带回校园,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正如岩源村的山水一样,红色精神将在这里永续流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文字 | 吴佳怡

图片 | 黄沁瑞

一审 | 吴佳怡  二审 | 潘琳琳  三审 | 王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佳怡 王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媛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