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丽颖 刘迎鑫 邓楚银 杨艾菁 陈思 )在“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湛江科技学院“激流勇进”实践团赴徐闻县博赊港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开展“铭记历史 强国有我”主题教育活动。这座见证解放海南岛战役的红色港湾,以其厚重的革命历史,为青年学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图为博赊港红色教育基地全景。邓楚银 摄)
红色港湾:琼州海峡上的革命丰碑
博赊港位于徐闻县东部沿海,自古就是琼州海峡北岸的重要门户。这里三面环海,地势险要,早在明清时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解放海南岛战役期间,这里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解放军渡海作战的重要集结地和出发港。1950年3月31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127师379团和381团第1营,共3733名战士组成的加强团,分乘由400多名船工、舵手驾驶的88艘木帆船,从博赊港启航,乘风破浪,强渡琼州海峡,并创下了解放军海军的两大纪录:战役时间最长,从3月5日到5月1日,总共用了68天,解放了全海南岛;战绩最辉煌,创造了共产党的木船打败国民党的军舰的奇迹。
展馆内保存的《渡海作战船只登记册》上,详细记录着每艘参战船只的编号、吨位和船主姓名,见证了这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历史。教育基地负责人介绍,当年许多渔民主动请缨担任领航员,冒着枪林弹雨为解放军引航,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图为博赊港历史照片展区。杨艾菁 摄)
沉浸学习:触摸历史的温度
在“渡海战役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们被一组组珍贵的历史资料所震撼:泛黄的作战地图上标注着详细的潮汐时刻表,斑驳的煤油灯曾照亮指挥部的深夜会议,简陋的木船模型承载着千钧重托。最令人动容的是展柜中陈列的“决心书”,上面密密麻麻按满了参战官兵的血手印。
“这些文物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机械专业学生李响深有感触,“当年先辈们就是用这样简陋的装备,创造了渡海作战的奇迹。展馆里展示的简易救生圈、手工制作的船桨,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的智慧和勇气。”
(图为实践团成员认真参观湛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展览。杨艾菁 摄)
薪火相传:让红色基因永续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特别关注了博赊港当地保存的革命遗址。教育基地讲解员动情地介绍:“当年群众支援前线的造船厂遗址、解放军临时指挥部旧址都得到了完好保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体育教育专业陈佳鑫表示:“站在这些革命遗址前,仿佛能听到当年的号角声。我们要把这些鲜活的历史记忆带回去,通过体育教学传递红色精神,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这段历史。
”(图为实践团在革命遗址前合影。陈思 摄)
据悉,实践团已着手制作《博赊港红色记忆》微纪录片,将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这段感人至深的革命历史。同时,他们还将组织“红色故事宣讲团”,走进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图为实践团在博赊港码头重温入团誓词。杨艾菁 摄)
硝烟散去,博赊港建立起了红色教育基地,在这里可以学习解放军解放海南的历史。站在博赊港的礁石上远眺,碧海蓝天间仿佛还能看见当年千帆竞发的壮阔场景。如今75年过去,这里的每一块礁石、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着那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历史。湛江科技学院“激流勇进”实践团通过实地研学,让红色历史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大任的坚定决心。这种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对“七七事变”最好的纪念,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丽颖 刘迎鑫 邓楚银 杨艾菁 陈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思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