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5日讯(通讯员 李兴茜)2025年6月26日至30日,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岷江赤子队”赴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团队由研究生余晨瑗、李莉华、朱佳、李兴茜、杞航、钱贝宁、刘甘丽、汪昕八人组成,旨在通过参观博物馆、人物采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乡村振兴成果及民族团结实践,寻访灾后重建奇迹,以青年视角诠释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6月26日下午,团队成员抵达映秀镇。随后映秀镇党委副书记曹巩与八位成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座谈。镇党委副书记全面介绍了映秀在“5·12”特大地震后的恢复与重建历程,详细阐述了近年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推进灾区发展振兴的基层治理经验。团队成员围绕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灾后群众生活保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感受到新时代灾区干部“实干、亲民、廉洁、高效”的作风风貌。

▲图为映秀镇党委副书记曹巩与团队进行座谈交流

6.27日,团队成员前往漩口中学遗址以及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在漩口中学垮塌的教学楼前,队员们驻足沉思,铭记逝者,内心深受触动与震撼。在参观完遗址后,汪昕与朱佳采访了遗址讲解员,一位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她回忆道:“那时候,五层高的楼都被瞬间夷为平地。但我们没有崩溃,是全国人民给了我们活下去的力量。”她提到,十多年来,他每天为游客讲解这段历史,既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为了让年轻一代铭记生命的珍贵。

▲图为队员采访讲解员

大地震纪念馆内,一幅幅影像、一件件实物、一条条数据深刻再现了震后群众自救互救、党员干部迅速反应、全国驰援、军民一心的历史画面。成员们深切体会到,汶川的重生不仅是空间环境上的修复,更是在时间长河中慢慢抚平伤痛的过程。汶川的重生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也是英雄之城给人民的厚重答卷。

▲图为队员们参观漩口中学遗址

6月28日,团队前往茶祥子制茶坊与羌绣馆进行参观。在走访的过程中,队员们深入了解映秀镇因地制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做法:茶祥子制茶坊由当地政府整合闲置厂房改造而成,是典型的“变废为宝”案例;羌绣馆则以羌族非遗文化为核心,通过“文化+产业”的模式发扬民族文化,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增收。干部们坚持开展“民情日记”制度,真正将群众呼声写进民生决策之中。团队成员被这种“扎根泥土、情系群众”的理念深深打动。

▲图为茶祥子制茶坊

▲图为队员们了解羌绣的历史与制作过程

此次实践不仅是对课堂理论的现实印证,更是一次信仰教育与情感洗礼。钱贝宁同学表示:“映秀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重生的象征,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杞航同学说:“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写在绣娘针脚里、藏在干部笔记本上的温暖。在映秀,我们看到的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彼此关怀彼此帮助。”调研期间,团队还开展了入户访谈、政策观察笔记撰写等活动,立足青年视角,努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中的“汶川篇章”。

汶川之行虽短,收获却深。“岷江赤子队”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络,在调研中聆听人民声音。作为新时代的思政人,队员们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持续关注基层、深耕现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学术力量与精神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属于青年的青春答卷。(图文| 李兴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兴茜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李兴茜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