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4日讯(通讯员 柯虹) 七月的热浪席卷赣北大地,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山河记忆 赤心逐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奔赴武宁县东山村,开展为期3天的农事体验与三农情况调研活动。同学们通过躬身稻田体验抛秧农事,走村入户调研三农问题,在汗水中感悟劳动艰辛,在走访中倾听乡村诉求,深入剖析乡村发展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东山村的水稻种植田,团队成员对于即将开始的抛秧农事体验跃跃欲试。当地经验丰富的农户张大叔手持嫩绿的秧苗,向同学们细致讲解抛秧的技巧与要点:“抛秧时要注意力度和角度,让秧苗均匀散开,落入水田时要保持直立,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生长。”初入稻田,不少同学因不适应泥泞的田埂而步履蹒跚,但大家很快调整状态,开始尝试抛秧。起初,抛出的秧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成团漂浮在水面。经过反复练习和农户的耐心指导,同学们逐渐掌握了“甩腕发力、均匀撒播”的诀窍,动作愈发熟练,一捆捆秧苗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稳稳地扎根水田。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领取秧苗。 占云航 供图

“以前觉得干农活没什么难的,今天在烈日下劳作,才真正明白‘汗滴禾下土’的分量,农民太不容易了!每一粒米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团队成员小陈同学直起腰时,草帽下的脸庞已被晒得通红,他感慨道:“这次抛秧体验,让我开始反思在学校食堂随意取餐时,其实很少真正思考食物从何而来。此时此刻,我站在蒸腾着热浪的稻田里,突然明白,尊重劳动、珍惜粮食不应只是口号,而要成为刻进骨子里的自觉。”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抛秧。 占云航 供图

随后,实践团队顶着午后的热浪,迅速投身到当地三农情况调研工作中。团队成员分成多个小组,采取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状况。在走访过程中,同学们发现,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网络信号也实现了全覆盖。然而,在农业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机械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农田仍依赖人工劳作,生产效率难以提升;同时,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面对繁重的农事常常力不从心;东山村地处山区,三面环山,80%的耕地都是山地,村里的有机生态农产品因缺乏品牌包装和销售渠道,只能以低价卖给中间商,收益低微。

在村民王奶奶家中,她指着门前不远处荒芜的稻田,声音哽咽:“我儿子儿媳都去城里打工了,可我和老伴这把年纪,连打农药都爬不上高坡,只能眼睁睁看着田荒了……”这样的场景,在村里比比皆是。

“咱们东山村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面积占比超八成,这既是我们的资源,也是发展的桎梏。就拿劳动力来说,村里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村委工作人员坦言道,“这些年,村委一直在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路子,但面临的困难实在不少。”

针对当地三农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团队成员们在访谈记录本上详细记录,深感责任重大:“村民们提出的困难,每一个都关乎生计。我们学的专业知识,就该用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随后,团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与当地村干部、农户进行深入探讨:建议引进新型农机设备,推广机械化种植和收割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搭建“农户+电商”线上销售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拓宽农产品销路;还计划联系学校相关专业师生,为村里设计简易农药喷洒装置以及自动播种设备图纸。村民王大叔握着队员的手感慨:“知识就是力量,你们带来的不只是点子,更是盼头!”

“以前总觉得三农问题离自己很远,这次深入田间、贴近村民,才发现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无数人脚踏实地去解决一个个具体难题。”结束调研时,团队成员小赵同学在日记中写道。

▲图为实践团队在稻田田埂上的的合影。 占云航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既是一次体力与意志的考验,更是一场思想与灵魂的洗礼,不仅让同学们在农事体验中锤炼了意志,更通过走进乡村、贴近农民、深入调研,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乡村振兴的紧迫性。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引导更多青年学子走进乡村、了解乡村、服务乡村,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绚丽之花,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柯虹 刘浩维 赵颗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柯虹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5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