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5月10日讯(通讯员 刘羽鹏)作为“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首批入选院校,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院始终立足民航特色优势,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人文交流的深度融合。2025年5月9日,天津市北方茶文化艺术中心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对话——中心党支部书记王梦石携手天津市茶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国忠,与乘务学院刘雪莹老师率领的师生代表团赵奕如、韩凯莹、王硕宸等展开深度交流,共话"中华茶艺表演英语传播"的创新路径,为讲好中国茶故事、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注入澎湃新动能。

以茶载道,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承载着“和、敬、清、寂”的哲学思想与“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院充分发挥茶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独特价值,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茶艺实践中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课程以茶为媒,将历史脉络、民俗礼仪、文学艺术等多元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在沏茶、品茶、论茶的过程中,深化对民族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认知,激发文化共鸣与家国情怀。正如王梦石书记所言:“茶文化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滋养。我们希望学生能从一杯茶中读懂中国,在文化自信中坚定‘与国家共呼吸’的使命担当”。

未来,乘务学院茶文化大创项目团队计划联合东盟国家高校的学生社团开展线上茶艺展演、中英双语茶文化工作坊等活动,借助民航领域国际交流平台,让中国茶香飘向更广阔的舞台。

茶香浸润“一带一路”,科技赋能文化出海

专访结束后,《星火"嘹"原》国创项目主持人、中航大美育中心学生负责人王硕宸接受采访。他联合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五所高校15名学子组建的跨学科复合型团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文化出海”破局,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念,阐述了项目创新路径。王硕宸表示:"茶文化作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天然纽带,与民航客舱这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流动窗口形成深度契合。我们团队以AI声纹技术重构茶文化传播范式,既是响应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号召的具体实践,也是探索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创新尝试”。

AI声纹赋能,《茶话东方:一叶子》重构茶文化叙事维度

由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AI声纹捕捉声音作品《茶话东方:一叶子》,以影视级声音工程为技术基座,通过数智赋能的沉浸式场景构建与多维感知叙事框架,开创性延伸了“中华茶文化+数字科技+声学艺术”的跨界育人实践场域。该作品突破传统茶道展示的时空局限,以个性化语音交互为触点,将千年茶史脉络、非遗制茶技艺、禅意生活哲学转化为可听化、可交互、可传播的数字文化资产,聆听从陆羽《茶经》到当代茶产业发展的全息声音叙事,甚至“走进”武夷山岩茶园,后续该项目会不断完善,通过3D声场模拟感受采茶、摇青、焙火等非遗工艺的沉浸式体验。

项目主持人王硕宸进一步阐释:“《茶话东方:一叶子》不仅是数字作品,更是‘一器一境皆育人’的创新教育载体。它让茶文化学习突破教室边界,在民航客舱、国际交流场景中成为可携带的‘文化芯片’,实现“一茶一世界,一舱一文明”的跨文化对话”,刘雪莹老师表示:“茶道中的‘和而不同’理念,与民航服务‘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的精神高度契合。学生将在文化浸润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目前,项目团队正与泰国川登喜大学学生社团推进合作,计划将《茶话东方:一叶子》植入中泰联合培养课程。

茶韵绵长,书写文明互鉴新篇章,从茶艺课堂的方寸之地到“一带一路”的广阔天地,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院正以茶为媒,以科技为翼,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深度交融。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硕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硕宸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56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