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宁夏理工学院幼儿教育加油站实践团队与大武口区幼教集团开展深度校地合作,通过环境创设、非遗手作、文艺展演等多元化教育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实践,打造了一场具有沉浸式体验的“非遗美育”新春主题活动。

环境育人:主题环创营造文化情境

大武口区第一幼儿园的教室经专业设计焕然一新。实践团队运用环保再生材料,以蛇年生肖文化为核心元素,创新设计“祥蛇盘福”立体墙饰、传统纹样吊饰等环创作品。火红的灯笼矩阵与镂空剪纸光影交叠,中国结流苏与幼儿手作福字相映成趣,构建出具有教育性、互动性的传统文化体验空间。果果一班主班教师张老师指出,这种情境化教育环境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文化认同感。

非遗传承:亲子协作活化传统技艺

在第八幼儿园“非遗工坊”活动现场,实践团队创新采用“1+1+N”教学模式(1名大学生指导1组家庭完成N件作品),系统教授窗花剪纸技艺。从纹样设计、纸张折叠到安全裁剪,幼儿在亲子协作中完成“春”“福”等篆体字样及生肖蛇造型作品。家长代表王女士表示:“这种体验式教学既培养了孩子的专注力,更实现了非遗文化的代际传播。”最终完成的200余件作品经艺术化陈列,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长廊”。

艺术展演: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

为筹备新春文艺汇演,实践团队与园方共同研发了“传统文化+儿童戏剧”特色课程。大班幼儿演绎的情景剧《小龙贺春》创新融入“蛇衔灵芝”民间传说,中班舞蹈《迎新春》则巧妙结合红绸舞与童谣元素。通过为期两周的剧目排练、道具制作等系统训练,幼儿在艺术表现中展现出良好的文化理解力。汇演当日,92%的参演幼儿能独立完成角色演绎,教学成果获教育主管部门高度评价。

大武口区幼教集团园长张老师表示:“此次活动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范式,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创新实践。”宁夏理工学院团队负责人郭雨欣介绍,项目累计开发6套传统文化课程方案,未来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据悉,该活动已纳入石嘴山市“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相关经验将在全市学前教育机构推广。

专家指出,这种将非遗文化转化为适龄教育资源的实践,既强化了文化传承的“造血功能”,也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随着春节临近,这场融合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正持续释放其特有的育人价值与社会效益。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郭振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振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2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