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邹旭 龚卓著)在2024年寒假期间,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血脉,薪火‘乡’传”实践团积极响应团中央“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号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益阳市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本土人文资源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团课拍摄制作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对益阳本土文化的深入学习与挖掘,更是对新时代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实践。
深入实地,挖掘本土文化思政元素
图为团队成员走进博物馆,开展团课拍摄选材调研
实践团成员们在益阳市博物馆的益阳历史文化陈列厅、何凤山专题展厅、益阳非遗民俗展厅进行了深入的考查与学习。他们以湖湘精神、桃江竹艺文化以及何凤山先生的事迹为主要内容,通过实地拍摄与深入学习,将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故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力求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展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涵。
图为团队成员在益阳市和平签证主题馆拍摄团课时留影
在拍摄制作以何凤山先生事迹为主题的团课时,实践团队还前往益阳市会龙山和平签证馆进行取材。通过实地走访与资料收集,实践团力求充分利用益阳本土的文化资源,讲好何凤山先生的非凡故事,并将和平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本土文化叙事环节,更赋予了其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使思政教育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创新思政载体,探索育人新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积极协作,有序配合,共同努力推进团课拍摄工作
此次实践活动是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教育载体创新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实践团代表刘韦宏在活动结束时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益阳本土文化的学习之旅,更是开发、运用新时代思政教育载体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实践。通过将本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我们希望能够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思政教育内容更鲜活、形式更新颖。”
图为团队代表刘韦宏拍摄团课时剪影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将思政教育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血脉,薪火‘乡’传”实践团的此次实践活动,为这一课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还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使青年学生在学习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以文化育人,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此次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充分体现了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学院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努力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学院不仅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本土文化、接受思政教育的平台,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
图为团队开展“家乡红旅我来说”红色文化宣讲主题活动
未来,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志愿者们将继续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创新思政教育载体,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文化育人为核心,努力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血脉,薪火‘乡’传”实践团的此次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政教育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此次活动,实践团不仅为益阳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更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相信在未来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以文化为载体,不断推动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周子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子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