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7日讯(通讯员 齐翔宇)烟台的非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地方特色。非遗文化是烟台文化的重要象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研究地方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为了亲身体验烟台市本地丰富而又独特的非遗文化,西北工业大学“工韵留芳,醇梦启航”实践队于2025年1月22日走进烟台市所城里体验了三项传统非遗技艺:栖霞泥塑、扎染技术以及烟台拓印,真切体会到了烟台市非遗文化的魅力,深入探寻烟台市本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栖霞泥塑:一捧黄泥之中诞生的艺术

第一站,实践队员们首先体验了栖霞泥塑制作。探访伊始,非遗传承人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栖霞泥塑的历史渊源。栖霞泥塑的历史要追溯到解放前,一代又一代匠人们薪火相传,使古老的栖霞泥塑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为非遗传承人讲解栖霞泥塑的历史 李杭嵘供图

紧接着,实践队亲身体验了泥塑的着色过程。队员们提起画笔,在老师的指导下为泥小鱼上色,画出自己喜欢的泥小鱼。颜料与泥塑碰撞,创意与传统并存。一个个小鱼展现了队员们的炽热情感,表达了对于未来“力争上游”的美好期待,实践队每位队员在实践中收获了快乐与全新的体验,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们亲自为泥塑上色 李杭嵘供图

扎染技艺:一张绸布上晕染千年的蓝白邂逅

第二站,实践队员们亲手体验了扎染技艺。所城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首先为队员们详细讲解了扎染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队员们了解到,扎染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实用价值。专家的讲解使队员们对扎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员演示扎染制作过程 李杭嵘供图

接着,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分组进行了扎染实践操作。他们首先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布料和染料,然后按照老师讲解的步骤进行扎结、染色等工序。在扎染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意,将各种图案和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经过一番努力,一件件色彩斑斓、图案独特的扎染作品纷纷完成。

图为实践队员们亲手体验扎染技艺 齐翔宇供图

在作品展示环节,队员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如:西工大为国铸剑雕像、卡通人物,互相欣赏、交流心得。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扎染技艺的独特魅力,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使传统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老师们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点评,给予了鼓励和指导,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队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对扎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们认识到,扎染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烟台拓印:一块石刻上拓印千年的芝罘墨韵

第三站,实践队员们探访了烟台的拓印技艺。探访伊始,烟台拓印技艺传承人向实践队娓娓道来这项技艺的千年渊源。清末民初,胶东一位金石学家游历烟台山时,发现崖壁石刻风化严重,遂开创性地将传统碑拓技法改良,结合当地桑皮纸与植物胶特性,形成独具特色的"烟拓"流派。到了第四代传人,其不仅复原了《毓璜顶摩崖题记》等珍贵文物拓本,更开发出文创拓印套装,让古老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实践环节中,队员们选取檀木雕刻的生肖版:有的队员正逢蛇年到来之际专注拓印蛇形纹样,也有的队员按自己生肖选取进行拓印。蘸取印泥的拓包轻叩版画,实践队员齐翔宇的拓片上渐渐显出龙鳞的细密纹路,“龙尾三叠浪的雕刻刀法,正暗合'三浸九拓'的古法”,传承人指着木版上的凹痕讲解。

图为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拓印技艺 齐翔宇供图

体验拓印非遗技艺后,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与匠心精神。从上墨到印制,每一步都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精细与讲究,让大家对烟台的文化传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员于烟台所城里合影留念 史恒宇供图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队员们踏入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的奇妙世界。古朴的布置与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交相辉映,从灵动的彩塑、精美的扎染到古老的拓印,每一件作品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手工的温度。在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各种传统技艺,用双手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更在心灵深处与历史产生了共鸣。这次非遗体验,不仅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每一位实践队员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了烟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的重要意义,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非遗文化。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齐翔宇 陈翰林 王鹏宇 班睿阳 王瀚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齐翔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44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