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能够切实感受传统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并能在实践中培养耐心、专注力和动手能力,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历史与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同时,加强对濒危非遗技艺的保护与延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在“小手炉”学风涵养工作室、“小手炉”辅导员学雷锋育人实践工作室的指导下,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小手炉”志愿服务队返家乡调研实践团于2025年1月18日来到重庆市垫江县南新街大石竹编教学传承培训基地。调研团队深入探索大石竹编技艺,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之美,增强对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理解与认同。
寻竹韵匠心,探非遗传承
调研队员沿着南新街,经过一番探寻,终于在一处静谧的街巷深处,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石竹编的教学传承培训基地。走进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竹编图画:《春山图》层峦叠嶂、《黛玉葬花》人物栩栩如生、《丹城豆花香》生动展现着当地民俗风情,都令人叹为观止。
在基地,调研队员拜访了大石竹编第六代传承人赵向阳老师。赵老师热情地向队员们讲解了大石竹编的制作工艺,从选竹、砍竹、下料,到脱水、起层、染色、破蔑、编织,八个步骤环环相扣,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赵老师还向队员们展示了一幅精美的竹编作品《红楼十二金钗图》,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令队员们赞不绝口。
图为精美的竹编作品《红楼十二金钗图》。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唐羽 供图。 为了让大石竹编技艺代代相传,赵向阳老师定期前往大石小学,向学生们传授编竹技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赵老师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大石竹编,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习挑闷口诀,悟传承精神
调研队员跟随大石竹编第六代传承人赵向阳老师的脚步,来到大石竹编教学传承培训基地二楼的生产加工制作室。室内竹筐、竹笼、竹包、竹字画等竹编制品整齐排列,琳琅满目。一位老师傅正全神贯注地编制一幅竹字画。调研队员通过与老师傅交谈了解到,他正在创作一幅长达1.36米的书法作品《满江红》。赵向阳老师向调研队员介绍,这样一幅作品从选材到成品需要耗时一个月之久,其精湛的技艺和匠人的执着精神令队员们赞叹不已。
图为老师傅编织书法作品《满江红》。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唐羽 供图。
在赵向阳老师的指导下,调研队员还亲身体验了非遗竹编小灯笼的制作过程。赵老师耐心地向队员传授了“挑一闷五”、“挑六闷三”的编竹口诀。队员们认真学习,用心感受着传统技艺的魅力。
此次体验活动,不仅让调研队员近距离感受到了大石竹编的精湛技艺,也深刻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匠心。调研队员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努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调研队员在赵向阳老师指导下编织灯笼。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唐羽 供图。
传承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
调研队员在亲身体验竹编制作后,对大石竹编第六代传承人赵向阳老师进行了深入采访。采访中,赵向阳老师向队员讲述了大石竹编的创新发展历程。据悉,大石竹编第五代传承人赵行恩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采用新颖的方式和精巧的手法,编制出涵盖18个品种、53个主题的1000余件竹编作品,并发明了“排针剖蔑器”,成功申请了专利,为大石竹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赵向阳老师不仅致力于技艺传承,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他开设了竹编培训班,招收残疾人和贫困户学习竹编技艺,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采访最后,赵向阳老师寄语青年一代:“对我们的文化一定要传承发扬,要学会享受这个艰辛的过程,正所谓不经历风雨也见不到彩虹。”调研队员深受鼓舞,更加明确了身为青年一代肩负的重任——将非遗大石竹编带出垫江,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项传统手工艺,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通讯员 唐羽 江瑶瑶 张文婷)
图为大石竹编第六代传承人赵向阳与调研队员合影。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唐羽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唐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