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0月1日讯(通讯员 陈欣玉)为发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热爱,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国语学院“踏红迹 研非遗”实践队踏上了一段探寻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旅程。
实践场所——秦淮非遗馆
在秦淮非遗馆这总面积约7400平方米的文化殿堂,汇聚了南京乃至整个华夏大地的非遗瑰宝。走进馆内,就仿佛走进了一本古都的宝典。秦淮非遗馆内提供图文视听介绍、作品展示、手作体验和互动交流等多种功能。馆内展示了南京剪纸、秦淮彩灯、金陵织造、南京面塑等非遗项目的艺术品,并展出了南京仿古牙雕、南京刺绣、棕编等技艺,同时还介绍了金陵中医文化、南京曲艺等文化。秦淮灯会是秦淮非遗馆的五大主体厅之一,向人们展示了秦淮灯彩的制作技艺。此外,秦淮灯彩具有丰富的民俗风格和浓重的乡土气息,代表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引导民众积极向上。通过展示秦淮灯彩的技艺和文化内涵,非遗馆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同时也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图为实践团队在非遗馆合照。通讯员 陈欣玉 摄
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成员有幸与微雕非遗传承人罗克老师和南京剪纸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张奶奶交流。他们分享了自己与非遗的故事,向成员们展现了对非遗制作的热爱和坚持。罗老师在深得家传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微雕以刻字为主导的局面,在方寸之间展现绘画书法的神韵。罗老师认为,技只是手段,艺才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向成员们诠释了非遗传承的艰辛与坚守。他们的坚持和热爱让成员们深受感动,也激励着各位继续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交流。通讯员 张颖 摄
进一步了解
在访谈中成员们了解到,南京剪纸起初是给刺绣提供花样,后来随着绣花技艺的改变,剪纸便从此渐渐消退。由于通过剪纸所获得的利润九牛一毛,加之工业化的影响,很少有人愿意长期学习剪纸,但张奶奶一家一直致力于南京剪纸的传承,将富含南京特色的剪纸艺术一代代传承下来,张奶奶说他们家第五代传承人致力于将现代元素融入到剪纸中,第六代传承人更是小小年纪就对剪纸有莫大的的兴趣。张奶奶说她们会继续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南京剪纸,将这份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图为剪纸课堂。通讯员 佚名 摄
总结
通过此次实践,成员们广泛了解了南京非遗的历史、制作工艺及其现代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传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成员们表示,将继续努力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精神,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未来,她们将通过更多的实践和探索,将南京非遗的故事讲述给更多的人,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陈欣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欣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