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30日讯(通讯员 金佳慧)为积极响应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对广大青年的号召,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8月1日至11日,大连民族大学“普语润乡,电商兴农”实践团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通过实地参观、产业调研、直播助农等方式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发展之路:旧地到新土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历史与移民紧密相连,红寺堡区作为这一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从“沙丘”到“高楼”,从“荒漠”到“绿洲”的显著变化。作为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在过去的25年里,成功实现了从“贫困样本”到“脱贫样板”的华丽转身。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中,红寺堡区不仅解决了移民群众的居住问题,还致力于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和项目支持,红寺堡区在荒原上筑起了新城,为移民群众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致富机会。

实践团深入红寺堡区,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红寺堡区文旅发展的新视野,发掘红寺堡区依托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旨在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非遗之声:推普助传承

农民是文化建设的受惠者,更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实践团深挖传统文化,红寺堡区,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土地,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一隅辉煌。实践团深知只有深入挖掘并理解红寺堡区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方能有效促进其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进而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深入红寺堡区文化馆,亲身体验并学习了其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农耕智慧、精妙的民间手工艺(如编织、刺绣)、以及富含地域特色的民俗节庆等。亲身体验之余,实践团对如何创新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了“非遗+文旅”、“非遗+数字化”、“非遗+传承教育”等新思路。

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与文化馆讲解员就推广普通话对讲述非遗故事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一致认为,普通话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桥梁,对于非遗故事的广泛传播与深入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讲述红寺堡区丰富多彩的非遗故事时,普通话的普及应用能够打破地域语言的限制,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跨越方言的壁垒,被更广泛的人群所认知、欣赏和传承。

助农之道:电商建奇功

以“农”为基,助“农”前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亲身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成员们细心观察发现,虽然红寺堡区村民们在日常沟通中能够运用普通话进行基本交流,但在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调的自然度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了有效解决村民们在普通话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并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实践团成员们鼓励农户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在电商助农环节,实践团积极邀请当地农户参与直播过程,鼓励他们用普通话介绍自己的产品,分享种植背后的故事。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能够打破地域限制,让红寺堡区的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通过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农户们可以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从而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进程和市场拓展。实践团此举不仅增加了红寺堡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青春献乡野,热血绘振兴。以青春之名,实践团深耕乡间,怀揣赤子情怀,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召唤。脚步踏遍田野,汗水浇灌希望,将满腔的热情与不竭的活力播撒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展望未来,实践团将以不懈的努力,持续推动普通话的普及,为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添上青春的色彩,绘就更加灿烂的明天。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金佳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佳慧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794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