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19日讯(通讯员 章朝晖)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虞见这young非遗”生实小分队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探索其有效传承路径,团队成员将“学”、“思”、“练”、“颂”四体结合,积极探索“非遗+文物保护”、“非遗+社区”、“非遗+课堂”、“非遗+科普”、“非遗+文旅”和“非遗+支教”等多种创新模式,开拓“4+6=N”的新范式,围绕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开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既能让非遗焕发新光彩,也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出征准备阶段

1、出征培训安全行--指导老师万子华指导实践团成员暑期计划安排,重点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安全实践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团实践出征前安全培训。 肖靖 摄

2、观影学习知问题--实践团通过组织观看电视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去认识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问题,同时交流讨论各自对于非遗传承的看法。

图为实践团组织观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王宏云 摄

3、非遗馆藏学底蕴--实践团一同前往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学习非遗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去了解不同人群对于非遗传承的看法。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肖靖 摄

4、亲手制作知根底--团队成员组织学习漆扇、竹编、香囊、脸谱等非遗制作技巧,为后续前往社区、校园和农村开展非遗宣讲和制作教学做铺垫。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学习制作非遗竹编扇。肖靖 摄

实践开展阶段

1、“非遗+文物保护”

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能够在促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大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了解人群少,传承人难寻觅是非遗传承的主要问题。该实践团认为宣传是最好的保护。于是实践团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账号视频剪辑、科普制作让无声的非遗经典走进人民大众之中。

2、“非遗+社区”

“以漆为墨·以水为笔--美好如‘漆’而至”

非遗漆扇走进福建漳州罗山社区,实践团成员通过ppt教学和现场制作,让社区居民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非遗文化浸润社区生活,让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水乳交融,让基层服务与居民生活浑然一体,真正做到文化惠民,为百姓幸福“加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罗山社区给社区居民老人教学制作漆扇。章朝晖 摄

“携手老人,共扬香囊”

非遗香囊走进河北沧州敬老院,实践团以“传承非遗,关爱老人”为宗旨,开展了一场香囊制作教学和陪伴老人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在宣讲和教学制作的过程中,为老人提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空间,鼓励更多老人参与到香囊制作和文化传承中,即传承弘扬非遗文化,也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3、“非遗+课堂”

“非遗传承,共绘童趣”

非遗竹编特色课堂走进南口镇中心幼儿园,鉴于实践对象年龄较小,实践团尝试特色课程开发,制作适龄ppt,以故事串联非遗竹编特色,帮助小朋友们更好的接受非遗竹编文化和学习制作属于自己的非遗竹编。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竹编形状,以非遗知识刻于心,换欢声笑颜浮于面。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南口镇中心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肖靖 摄

“香囊润童心,文化永传承”

非遗香囊走进河北沧州献县学习班,实践团积极发挥“学”、“思”、“练”、“颂”四体结合模式,让孩子们认识各种香料种类及其用途,并指导孩子们了解各个香料配比,做到科学装料,合理留香。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充分学习到了非遗香囊的知识,同时也教会孩子们优秀的事物也伴随着科学的使用方法,二者有机结合,散发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手举香囊成品合照。王鹤 摄

“脸谱一抹丹青,勾勒千年风华”

非遗脸谱走进合肥三河镇三河中心学校,实践团采用特色问答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热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非遗知识点,帮助学生了解京剧脸谱的历史渊源、色彩含义及图案寓意。通过亲手绘制京剧脸谱,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非遗脸谱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培养传承与创新的意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三河中心学校宣传非遗脸谱知识。王晨茹 摄

4、“非遗+科普”

让非遗“活化石”融入现代生活

现如今许多非遗文化并不是家喻户晓的,为此,实践团采取“非遗科普推送”的形式,去向大众介绍非遗文化。截止目前,已经发表科普特辑如镌刻、拓印、苏绣、打铁花等非遗文化专栏共计二十期。要想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于人。通过科普,让非遗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正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的重要措施。

图为虞见这young非遗暑期实践团公众号发表的文章。

5、“非遗+文旅”

文旅发展新业态--“非遗+文旅”

从市场角度来看,非遗旅游正逐步从政府部门“输血”向自身“造血”发展,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也成为了趋势。围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产品形态不断涌现。实践团抓住热点,设计出非遗文创贴合文旅发展,让非遗焕发出新活力。

图为非遗文化三折页。余宇皓 郑佳馨 文案。黎浚彬 排版。梁婉丽 审核

非遗三折页的设计思路源自于篆刻、香囊、石拓、漆扇,与实践团具体实践项目紧密结合,简要介绍部分非遗历史底蕴,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

6、“非遗+支教”

“线下支教聚星光,非遗漆扇传薪火”

非遗漆扇走进宁夏习岗镇沙渠村,实践团开展以“非遗漆扇共绘梦想”为主题的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漆扇上色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漆扇作品。课程伊始,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介绍非遗漆扇的文化内涵,让孩子们对漆扇有初步了解,再进行动手制作。在潜移默化中植根文化情怀,让古老的漆扇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团成员联系支教团共同举办非遗漆扇特色活动合照。章朝晖 摄影

实践总结阶段

实践团奔赴五省六地开展实践调研,受众对象包括孩子、学生、青少年、老年人等,受众范围广,普及面大,引导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时代的要求,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非遗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传承人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文化基石,是古老传统和历史的核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瑰宝。非遗作为一种生动的教育资源,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人民的知识与个人素养。同时非遗承载着过去劳动人民的智慧、技艺和历史信息,是了解和追溯历史的重要窗口。实践团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下,非遗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更加有效的传承策略与路径,为非遗文化的永续传承贡献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朝晖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31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