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9日讯(通讯员:聂泽香 沈青 蔺欣莹)近期,扬州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面对部分老年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抵触与困惑,他们采取了新颖的方式,用温情与耐心“哄”得大家纷纷自觉参与。
垃圾分类“老大难”,巧解困局有妙招
垃圾分类在指尖,提升文明在心间。自垃圾分类政策推行以来,许多社区的执行效果良莠不齐,尤其在老年群体中,不少人对垃圾分类的操作感到陌生甚至抵触。部分老年人由于对分类标准不甚了解,或认为操作繁琐,而表现出抗拒。针对这一现象,扬州大学法学院“苏扬绿韵,环保同行”学生志愿者团队进行了详尽的前期调研,发现问题并非源自恶意抵制,而是认知和习惯的差异。
“我们意识到,许多老年居民并不是不愿配合,而是因为不熟悉分类标准,才产生了疏离感。仅靠生硬的政策宣讲难以触动他们的内心,因此我们决定换一种更具温度的方式来沟通。”团队队长沈青表示。
以柔克刚,用沟通画壁为桥
在实际宣传中,团队成员摒弃了传统的“说教”模式,而是以温和细致的沟通为主轴,设法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宣传活动,结合法律知识与生活常识,用亲切的语言拉近了与老年居民的距离。
“我们不是在‘哄’人,而是通过深入的交流与互动,让大家意识到垃圾分类的益处,进而转变认知。”沈青同学进一步解释道,“尊重和耐心是沟通的基础,只有站在他们的立场,才能让政策真正走进生活。”
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团队特意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手册,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便于记忆的口诀,并将分类规则与日常习惯相结合,向居民们展示垃圾分类如何有助于改善社区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活动丰富多彩,居民热情高涨
除了宣传讲解,团队还设计了丰富的互动环节,如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分类投掷小游戏等,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普及变得生动有趣。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不少老年居民逐渐打破了心中的抗拒,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来。
参与活动的王大妈表示:“以前确实有点嫌麻烦,但看着孩子们这么耐心,讲得又通俗易懂,我也愿意试一试。后来发现,垃圾分类并不难,反而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干净了。”随着活动的推进,社区的垃圾分类执行率明显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强。
以法促行,共筑社区新画卷
扬州大学法学院志愿团队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社区垃圾分类的“老大难”问题,也展示了青年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通过温和的沟通、灵活的策略,他们成功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社区实践,推动了垃圾分类政策的顺利实施。
垃圾分类不仅关乎环保,更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象征。扬法学子以他们的智慧与热情,证明了政策推行并非只有硬性规定,也可以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环保理念深植人心,助力构建更加整洁、美好的社区环境。
青年描绘锦绣图,垃圾分类拓新篇。生态兴则文明兴,垃圾分类与人民大众美好生活诉求高度契合,让我们从日常生活入手,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让空气清新、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画卷徐徐展开,为盎然春意图描上最绚丽的一笔。(通讯员:聂泽香 沈青 蔺欣莹)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肖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