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6日讯(通讯员 梁艺容)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新内涵,更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7月8日至7月12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凝红铸教团队对桂林抗战遗址进行实地调研,在红色旅途上挖掘抗战遗址中的精神内核,追寻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探寻桂林抗战遗址资源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
以桂林作为调研地点,是基于对“抗战文化城”的考量与重视。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与呼吁民族复兴的文化城,桂林留下许多印迹,更蕴含着丰富的抗战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凝红铸教团队广泛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桂林红色资源,推出红色调研线路,线路涵盖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李宗仁府邸、广西省立艺术馆、桂林《救亡日报社》旧址、七星公园陈光烈士纪念馆、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简史馆等遗址与场所,以科学的方法、深入的视角、实际的考察,探求抗战遗址资源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追源红色基因,以精神之魂凝心育人
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又为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提供价值导向。凝红铸教实践团队探寻红色资源,继承红色基因,挖掘其育人本质。2024年7月8日上午,团队抵达调研线路第一站——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团队成员们在入馆后,分别到纪念馆的三个不同主题楼层进行参观学习,并记录相关信息。在展柜内,陈列着当年“八办”工作人员使用过的发报机、手枪、衣物等实物,展示着一张张日军入侵桂林时屠戮百姓、遍地焦土的图片,从那些残缺老旧的实物、斑驳不堪的墙壁、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上,可以见证到“八办”的抗战功绩与艰难时光。在这里,团队成员偶遇一对前来纪念馆参观的家长和孩子,在同他们交流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家长对于孩子的红色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假期会带孩子去到很多红色文化场馆进行参观学习,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爱党意识。其次,学校会开展相应绘画、唱歌、朗诵等红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红色文化,培养爱国精神。同时,凝红铸教实践团队在纪念馆中见到一批志愿者的身影,并对他们进行了专题访谈。从志愿者们口中,团队了解到学生群体常在在学校组织下,前来纪念馆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常表现为党课、团课、思政活动形式。针对当下爱国主义教育困境,志愿者希望学生们多接触红色文化场馆,在体验中有所体悟,有所收获。
图为家长与孩子在同团队成员交流。 冯艳子 供图
《救亡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一份统战报纸,在广州沦陷后迁至桂林,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舆论阵地之一。桂林救亡日报社旧址是一座古朴风雅、环境清幽的两层楼房。团队成员踏进楼房,身临旧址,嗅着木制家具的老旧气息,恍如回到战火纷飞时代的文化一角。在这里,团队成员有幸遇到一位对历史文化极为感兴趣的游客,他额头冒汗,眼神炯亮,对曾经的抗战文人与故事激情叙述。对于高校将抗战遗址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课题,他指出,要让学生们真正来到实地感触,真正明白抗战时期的艰难,更需要为之感动,感悟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图为游客在与团队成员交流讨论。叶彦椿 供图
融合新兴时代,以创新路径凝红铸教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各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社会各力量的支持等都助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依旧有屏障阻滞爱国主义教育的践行。凝红铸教团队以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为出发点,在调研场所中与游客、工作人员、高校师生等群体进行交流讨论,从现状、不足、疑难方面积极探讨解决新路径。救亡日报社旧址出于对地方狭小、人力不足、遗址保护等考虑,并未配备讲解员,但其通过扫码二维码观看视频以了解遗址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该旧址保安还表明,希望可以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向外界宣传抗战文化,让更多人以其各自的方式前来参观学习。
在团队成员对李宗仁府邸进行调研学习时,发现该遗址为主展基础、次展补充的形式。展馆不断更新展览内容,让游客多角度进行全面参观,同时择其所好,游客可以根据不同兴趣选择不同展馆游览,更乐于深入学习。
考察校外红色遗址资源后,团队成员广泛搜集资料,以校内红色资源作为补充,实地调研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简史馆。该馆是一处充满人文气息和爱国情怀的校内展馆,承担着校内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学校将该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地,以举办活动、筹备比赛、拍摄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对于采取何种方式对学生青年群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馆内讲解员向团队成员提到,现在年轻人对短视频较为感兴趣,可以将红色文化知识、历史知识与短视频相结合,调适宣传方式以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
图为讲解员在为团队成员讲解。钟欣 供图
凝红铸教团队深入实地,考察学习,总结出宣传方式的创新、教育方法的改进、多方资源的整合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未来,实践团队将寻找激发爱国主义教育兴趣与活力的关键要素,并结合实际将解决路径应用于课堂、学校之中,检验路径对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向着激活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不断创新推进。(作者 梁艺容)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梁艺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思思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