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4日讯(通讯员 林斯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国家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探索三水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于7月6日—9日对三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上塘曹岗竹编与三水区疍家艇及其背后的疍家文化展开调研。

走进上塘竹编,重唤编织技艺

曹岗村竹编技艺源远流长,明朝末年即已传承。昔日,竹编不仅是生计,更是生活艺术,产品远销市场。然而在现代变迁冲击下,掌握此技者寥寥,竹林资源亦显匮乏,年轻一代兴趣缺失,竹编技艺渐趋式微。面对传承危机,曹岗村竹编于2007、2009年相继被列入非遗名录。2024年,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社会实践队前往佛山市三水区上塘曹岗村展开调研,见昔日竹编繁盛之地,今已风光不再。

图为 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社会实践队队员访谈曹岗村村长

为重焕竹编艺术生机,2024年7月6日,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社会实践队前往了佛山市三水区上塘曹岗村曹国祥先生居住地,针对上塘竹编“筛”进行制作学习。

团队通过向曹国祥先生学习了解到制作竹编制品,首要的一步就是挑选好竹,去到竹林中挑选竹节板正、生长状态良好的泥竹才能更好地保证竹编制品成果的品质。挑选好泥竹之后,接下来就是去叶、破竹、锯竹、去节、棱篾、编筛托和剪边等十一个步骤。破竹时需要先用刀在竹子底部中间位置轻划一段划痕来确定位置,再用竹刀尖对准划痕不动,刀把放在地上,用敲击地面的力量去劈开整一条竹子,竹子顺势往刀刃方向劈开两半,刀、竹子和地面呈显一个三角形的方位;然后根据“筛”的大小将破开的竹条锯出合适的长度与大小,会更加的省力;锯出合适的长度后便要开始去节、分层,用竹刀与竹夹将竹节去掉后,将竹条表面与内层分开;将处理后的竹条划出适宜长度后,妥善地修理毛刺,这样,制作竹编“筛”的材料就准备好了。

图为 曹国祥先生正在为制作“筛”作材料准备

准备完毕材料后,接下来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就开始在曹国祥先生的指导下编制筛底。选取较粗的竹条,以平行排列的方式紧密摆放,再用细竹条以十字交叉编织的方法将它们固定,形成坚固的筛底框架。编织筛身时,将竹条放于刀和刀架之间,剥削成稍细的竹条再将其依次沿着筛底边缘向上编织,竹条之间保持均匀的间距,确保筛孔大小一致。在编织过程中,要不断调整竹条的位置和松紧度,使筛身逐渐成型。为了让竹编筛更加牢固和耐用,还需要在筛沿处用较粗的竹条进行编织加固(可以用藤条或者细铁丝将竹条紧紧缠绕),再在外围围上一圈较厚的竹片固定,增强整体的稳定性。最后,对编织好的竹编筛进行仔细检查,修剪掉多余的竹条和突出的部分,使其表面光滑平整。经过这些步骤,一个实用美观的竹编筛就大功告成了。

图为 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社会实践队与曹国祥先生合影留念及其成果

如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竹编制品的需求逐渐减少,竹编制品也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竹编文化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焕发着新的光彩。近年来,芦苞镇文化站积极地推动竹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举办夏令营、邀请竹编师傅现场教学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竹编技艺。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社会实践队正是受此鼓舞,在经过曹国祥先生的指导后,在义教中融入了竹编课程,向小朋友们传播了竹编文化,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竹编种子,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一颗小小的种子能发芽成长,为竹编带来更多新的可能。

图为 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社会实践队义教课堂

寻访水上记忆,领略疍家文化

与三水竹编文化并驾齐驱的,是三水疍家艇制作的技艺。疍家人作为水上居民,疍家人则以船为家,世代以捕鱼为生。为探索疍家渔船与疍家艇背后的疍家文化奥秘,2024年7月9日,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社会实践队前往佛山市三水区河口百年火车站主题公园传统民俗疍家船工作坊拜访,并对疍家艇技艺传承人林森华先生就疍家艇以及疍家艇背后的疍家文化进行访谈活动。

图为 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社会实践队队员访谈疍家艇技艺传承人林森华先生

林森华,三水大塘人,林森华出生于疍家渔民家庭,自小对木制渔船制作技艺耳濡目染。他17岁那年跟随师傅学习造船技艺,两年后便能够独立造船,出师后的林森华给自己做了第一艘船,长约5米,宽约0.8米,以松木做船底、杉木做船身。如今他已经成为了三水区疍家艇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人物,其制作的疍家艇模型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活灵活现,深受人们喜爱。在疍家船工作坊内,林森华一边忙碌的制作着疍家艇的模型,一边向团队介绍疍家艇以及疍家艇背后的疍家文化故事。

在与林森华先生的交谈中,团队深入了解了疍家艇的独特之处,疍家艇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实用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宽阔平坦的船板不仅是航行时的稳定基础,更是疍家人修补渔网、处理渔获的重要工作平台。在这里,他们利用自然的恩赐,编织着生活的希望。而船舱,则是他们遮风挡雨、安身立命的温馨家园,承载着疍家人的日常生活与梦想。疍家船的制作过程,更是一部精湛工艺与世代传承的史诗。从选料开始,每一道工序都需精挑细选,确保材料的质地与性能符合船只建造的要求。备料、剪料、破料、分板、拼板……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蕴含着匠人无尽的智慧与汗水。投船(组装)时,各部件需严丝合缝,确保船只的稳固与安全。打麻、填灰、油船等工序,则是为了提升船只的耐用性与防水性能,让疍家人的水上生活更加安心。尤为重要的是,整个制作过程必须在经验丰富的制船师傅的指引下进行。这些师傅不仅技艺高超,更对疍家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与情感。他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门手艺,也通过这门手艺将疍家文化代代相传。

图为 林森华先生制作的疍家艇模型

疍家艇,作为疍家人生活方式的象征,不仅承载着他们的生计与梦想,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它的出现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勇气,也让大众对疍家人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敬意与好奇。随着时代的不停变化,科技的不断发展,疍家人出海捕鱼更多地会选择使用现代化渔船进行劳作,疍家艇也渐渐没落,不复昔日的兴旺发达,通过疍家艇模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疍家文化,感受那份逐渐远去的疍家水上生活记忆。

图为 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社会实践队前往疍家船工作坊拜访

竹编文化与疍家艇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更是对创新精神的追求与实践。相信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这两项传统技艺将继续在三水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于芳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斯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78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