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非遗文化的更好传承,特别是舟山本土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在中国具有普遍性,更是舟山地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海洋大学“‘骨’笔生‘画’——鱼骨塑画的传承路”实践团,以“浙江沿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核心议题,深入挖掘舟山本土的文化瑰宝,特别聚焦于市级非遗项目“岱山鱼骨塑画”,致力于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这一独特文化技艺的知名度、传承力度及发展前景。2024年7月11日至7月15日,实践团前往岱山县的岱山古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此行旨在深刻理解和践行“两个结合”(通常指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结合)的重要思想,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探索,传承并弘扬蕴藏在鱼骨之中的独特文化魅力,为“岱山鱼骨塑画”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一 岱山实地调研
7月11日至7月12日,实践团来到舟山岱山县对东沙古镇以及岱山青少年宫附近分别进行实地调研。在东沙古镇采访了将近20多名游客和当地居民之后,实践团在舟山岱山县调研发现,东沙古镇的文化艺术从业者对“鱼骨塑画”较为了解,但普通居民知之甚少。而在岱山青少年宫附近,孩子们对“鱼骨塑画”兴趣浓厚,表现出强烈的体验意愿。根据参与调研的人们的回答,实践团认为“鱼骨塑画”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一门能够代表“岱山渔文化”的非遗文化项目,而“鱼骨塑画”的失传将会是岱山文化的一大损失。
实践团与东沙古镇当地老人进行问卷调研
二 亲身体验“鱼骨塑画”
7月13日至14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鱼骨塑画”的传承人庄亚女奶奶及其丈夫,在得知实践团来访并表达了对该技艺浓厚兴趣的意图后,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与好客。他们不仅详细介绍了“鱼骨塑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制作工艺,还主动邀请实践团的成员们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过程。尽管只是学习了基础作品如小猫头鹰、小企鹅等,实践团深感用鱼骨、贝壳等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乐趣,这不仅让实践团对“鱼骨塑画”的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实践团感受到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智慧。更重要的是,这段实践经历激发了实践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实践团深知,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们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与付出。
实践团在体验“鱼骨塑画”的制作
小企鹅
小狗与小猫头鹰
三 对话“鱼骨塑画”非遗传承人
7月15日,实践团采访了岱山“鱼骨塑画”非遗传承人庄亚女奶奶及其丈夫。他们透露,尽管暑期是旅游旺季,但东沙古镇游客稀少,知名度有限。他们对“鱼骨塑画”的热情与坚持,让实践团成员深受感动,同时也让实践团直面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即便是在旅游旺季,东沙古镇依旧显得寂静而低调,其独特的魅力与文化价值尚未被广大游客所熟知。
在访谈过程中,实践团不仅聆听了庄奶奶关于“鱼骨塑画”的精湛技艺与背后故事的娓娓道来,还亲手体验了鱼骨塑画的制作过程,感受到了这项技艺的细腻与复杂。这一实践经历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前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们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与关注。实践团成员认为,提升东沙古镇的客流量和知名度,是解决“鱼骨塑画”传承问题的关键挑战。为此,寻找有效推广策略,让外界更广泛了解这一古镇及其文化瑰宝,显得尤为重要。
而面对东沙古镇游客稀少、知名度有限的现状,实践团成员深感责任重大。实践团意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状况。因此,实践团积极探讨并制定了多种推广策略,包括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游客、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研学旅行等。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东沙古镇的独特魅力,进而关注并参与到“鱼骨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实践团正在采访“鱼骨塑画”非遗传承人
四 调研小结
经过实地调研与亲身体验,“鱼骨塑画”实践团深感其传承之路虽挑战重重,但文化底蕴与魅力非凡。该艺术不仅承载了岱山东沙地区渔民的智慧与勤劳,还蕴含了环保理念与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不仅它还寄托着渔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祝福、生命的希望与坚韧,同时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如此浙江海洋大学“‘骨’笔生‘画’—鱼骨塑画的传承路”实践团希望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唤起更多人对岱山“鱼骨塑画”这一非遗文化的关注与了解,共同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贡献力量。(通讯员:陈守锋)
实践团与“鱼骨塑画”非遗传承人合影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