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期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云游非遗”社会实践团队组建一支“非遗推荐官”队伍,拍摄一系列非遗“云视频”,打造一系列非遗“云课堂”,构建一体化非遗“云平台”,以美育教育为载体,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融合路径,为“非遗”传承与活化增添内生动力,为推动“两个结合”发展汲取源头活水。

(一)遇见非遗

7月17日,“云游非遗”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文化馆、南京民俗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近距离观赏了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非遗中心的老师围绕非遗保护和传承等问题进行了深切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热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江苏省文化馆非遗中心的老师围绕非遗保护和传承等问题深切交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威汉 供图)

7月21日,“云游非遗”实践团队走进南京市莫愁湖畔的棋文馆,深入体验并了解秦淮灯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成员采访了秦淮灯彩传承人徐秀健女士,徐秀健女士讲述了自己与彩灯的结缘和传承故事,并表示身为灯彩匠人,不仅需精通木工技艺和绘画书法等知识,更需拥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制作简易荷花灯的乐趣。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领略到秦淮灯彩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热情。

(图为在南京莫愁湖棋文馆,实践团成员采访秦淮灯彩传承人徐秀健女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威汉 供图)

(图为在南京莫愁湖棋文馆,秦淮灯彩传承人徐秀健教实践团成员制作莲花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威汉 供图)

7月25日,“云游非遗”实践团队,携手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在江宁区秣陵街道韩府社区成功举办“非遗进社区”活动。团队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用心捕捉细节,在各类媒体平台分享非遗技艺的精彩瞬间与背后故事。团队还邀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徐州香包省级传承人井秋红老师讲述徐州香包的传承故事,传授徐州香包的制作技艺。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与社区居民一同穿针引线、缝合绣片、填充草药,亲身体验香包制作。团队成员将通过数字技术,让非遗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自觉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图为非遗进社区活动中,徐州香包传承人井秋红女士带领社区居民体验制作徐州香包。陈志颉 供图)

(图为非遗进社区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体验制作徐州香包。陈志颉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采访南京风筝传承人陈涛先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游非遗”实践团供图)

(二)推介非遗

团队目前获得国家级媒体报道1篇、省级媒体报道3篇、校级媒体报道1篇、院级媒体报道5篇,将非遗故事推送至更广泛的社会视野。同时,团队创新性地制作数字化非遗科普视频,获得“江苏公共文化云视频号”、学院官方媒体平台及非遗传承人个人视频号等多渠道广泛传播,实现了非遗的线上生动展现与深度普及

(图为国家级媒体光明网报道实践团队开展的非遗进社区活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游非遗”实践团供图)

团队联手南京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团队开展非遗专题宣讲,多措并举,实现让“非遗进乡村”、“非遗进社区”。同时,团队联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一系列“授课+体验”常态化、品牌化“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举办非遗嘉年华、非遗游园会等校级活动,提供了直观感受非遗魅力、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平台。

(图为实践团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合作,给小朋友介绍徐州香包。南京师范大学吴攸 供图)

(图为实践团与学院支教团手拉手社会实践团队合作,为乡村学校的同学介绍秦淮灯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手拉手实践团 供图)

(三)数智非遗

结合前期采访与学习,云游非遗团队开展数字化工作,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打造系列云视频、云课堂,并开发了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非遗专题小程序,集展示、教育、互动于一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实践和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将实践采访素材转化为生动的数字内容,制作系列云视频的同时,利用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将数字化手段应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中。截至2024年8月,抖音平台发布共短视频6个,最高播放量达3341。

团队采用“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参与”的创新探索路径,实现网页与小程序的应用开发,构建了“认识非遗”、“非遗地图”及“非遗夜校”等核心模块,旨在深化学院非遗品牌的同时,也广泛面向社会公众,推动非遗的可持续传播与应用。

(图为技术组同学在编写小程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肖晶 供图)

团队成员努力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路径,将非遗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现代科技的绚丽色彩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普及非遗知识,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本次实践之旅,云游非遗实践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深入挖掘身边蕴藏的非遗资源,了解目前非遗传承人的现状与非遗传播中的痛点,同时引入非遗数字化手段,致力于使数字化表达焕发新生、非遗数字化内容引领潮流、非遗数字化广泛传播、非遗数字化推动创新。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受到这样的活动启发,关注并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字作者:庄妮可、冷芮佳

图片作者:见图片说明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冷芮佳、庄妮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源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157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