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马滢滢)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知微画爱”志愿服务团队精心策划与组织了一系列社会实践,踏上了一段深度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之旅。此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现场体验、非遗传承人访谈等多元方式,深入研究与体验江苏、山东、广西、河南等多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专业的视角记录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本次实践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的积极探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与社会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常州梳篦博物馆·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非遗技艺的精粹展现与文化解读
常州梳篦博物馆,作为此次实践的首站,不仅向团队成员们展现了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更为团队成员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的平台。团队成员们通过细致的观察、亲身体验与专业访谈,深入了解了这些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为后续的研究与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常州之行,不仅是一次视觉与触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碰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与社会传播开辟了新的视角。
盐城非遗体验馆·东台发绣、盐城老虎鞋、射阳评书、大丰麦杆剪贴——非遗文化的生活化呈现与活态传承
在盐城非遗体验馆,团队成员们亲历了东台发绣、盐城老虎鞋、射阳评书、大丰麦杆剪贴等非遗项目的现场制作与展示,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体现了传统技艺的高超,更融入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文化生命力。团队成员们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实践记录了非遗项目的制作流程与技艺要点,更捕捉到了非遗项目与当地社区、文化生态的紧密联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与丰富的素材。
济宁传拓体验馆·传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济宁传拓体验馆,作为传拓技艺的研习与传播中心,为团队成员们提供了深入学习与体验传拓技艺的机会。在苏氏研习社,团队成员们不仅亲手完成了拓印作品,更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了解了传拓技艺的历史沿革、工艺流程、文化价值与创新实践,为传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考。济宁之行,团队成员们亲身体验了传拓技艺的魅力,也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桥梁作用,以及非遗传承人在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无锡惠山泥人工作室·非遗传承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无锡吴国登大师工作室是泥人艺术的重要传承基地,团队成员们近距离观察了泥人艺术的制作过程,更通过拍摄与访谈,记录了泥人艺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巧妙融合,以及非遗传承人在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角色与贡献。无锡之旅,不仅让团队成员们领略了泥人艺术的独特魅力,更让他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平衡与创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南宁&济源&秦淮&苏州·非遗文化的多元化探索——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在南宁非遗生活馆、济源非遗项目展厅、秦淮非遗馆、苏州缂丝工厂等地,团队成员们深入调研了白棉纸制作、木偶艺术、丝绸、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对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保护现状与未来发展的综合考察,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面貌与保护策略。此次多地之行,不仅让团队成员们领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多样性,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与传承需要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学术研究、社会传播与公众参与的共同作用。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让团队成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与传承不仅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与关注。“知微画爱”志愿服务团队在全国多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探索之旅,通过学术研究、现场体验、非遗传承人访谈等多角度的考察,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保护现状,旨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展示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所扮演的积极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与社会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作者:马滢滢)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徐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骆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