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张淑怡 李若雪 闫泽祥 丁光盛)黄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同时也引发了罕见的洪水灾害,并且由于淤沙堆积,在下游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为保证黄河下游河道长期安全稳定行河,进一步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2024年8月20日,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队下游队开始了为期10天的黄河科考下游考察。

黄河科考下游队计划从郑州出发,途经河南洛阳、焦作、郑州、开封、驻马店、信阳等地。活动出发前,黄河科考下游队在郑州举行了出征仪式。

图为黄河科考下游队出征合影。通讯员 张淑怡 摄

本次黄河科考下游队重点聚焦的问题为:全新世时期的洪水事件和器测时代的洪水控制。具体的考察问题包括:(1)黄河下游河道淤积萎缩与“二级悬河”加剧;(2)黄河下游极端水文事件频发;(3)黄河口流路摆动改道频繁。

8月20日上午,黄河科考下游队主要围绕黄河洪水灾害防御、悬河治理等重大治黄问题进行考察。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环所”)和河南大学多名老师的带领下,科考队首先前往鸿沟,参观了黄河中下游分界碑。这座界碑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更是黄河治理史上的重要标志。界碑高达21米,象征着黄河的雄伟与历史的沉淀。

随后,科考队前往郑州市惠济区的花园口记事广场,回顾了1938年国民党军队掘开花园口大堤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黄河的流向,形成了黄泛区,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科考队在此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探讨其对当前黄河治理的启示。通过对花园口历史事件的了解,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历史的沉重与自然的伟力,体会到了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图为工作人员为科考队讲解花园口事件。通讯员 张淑怡 摄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实践队成员们有幸参观了郑州市的黄河博物馆以及模型黄河试验基地。黄河博物馆,作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直属的国家级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自1955年开馆以来,一直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展品,被誉为黄河文明的缩影。馆内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全面展示了黄河的自然概况、文化传承以及历代治水的历史,为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黄河的平台。郑州模型黄河试验基地隶属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是科研人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黄河自然现象进行模拟再现的重要场所。"模型黄河"以其精细的模拟技术,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泄洪等自然过程,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观测河道动态变化的直观平台。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黄河的现实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数字黄河"的推演和论证,提供了必要的物理参数,体现了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黄河博物馆和模型黄河试验基地的参观,不仅加深了实践队对黄河自然现象和治理工作的了解,也进一步增强了队员们对黄河文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图为科考队参观黄河博物馆。通讯员 李若雪 摄

图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老师为科考队讲解模型黄河。通讯员 李若雪 摄

当天下午,科考队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开展黄河科考下游队学术交流会议。由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余欣发表致辞。会上,余欣院长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从自然层面来看,黄河下游是塑造华北大平原的主力军;从经济层面来看,漫长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哺育了繁盛的农耕文明;从政治层面来看,治水塑造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文明;从文化层面来看,发端于中下游的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社会层面来看,下游水旱灾害给两岸带来深重灾难;从生态层面来看,下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自古以来,黄河治理就是困扰中华民族的大难题,通过深入科考,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提供新的解题思路和破题方式。

学术交流会上,河南大学冯兆东教授、中科院地环所谭亮成研究员、郑州大学杨曼博士、黄科院李勇正高等多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河南大学东亚夏季风强度重建:困惑与希望”、“4.2Ka气候事件和文化事件:世界范围和中国范围”、“谈谈黄河文化中《四库总目》对于水利文献的定位”、“黄河一级悬河、二级悬河发展趋势及滩区综合提升治理”的学术报告,大家围绕黄河洪水灾害、黄河文化、悬河治理开展深入研讨交流。

图为黄河科考下游队学术交流会合影。通讯员 闫泽祥 摄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实践队将先后前往洛阳等地进行下一步的悬河和洪水考察活动,本次考察实践强调研究和治理黄河下游极端水文事件的重要性,这对于构筑安全黄河、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供稿:张淑怡 李若雪 闫泽祥 丁光盛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淑怡 李若雪 闫泽祥 丁光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光盛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1119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