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刘曦 吴奕凡 王昊 能懿菡 姚佳宜 丁光盛)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2024年8月6日至8月20日,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队上游队前往青海、四川、甘肃三省十县市开展了为期14天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学考察。此次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分队围绕黄河上游各支流水质情况、重大滑坡形成的机理、以及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等三个方面开展实地考察与调研,将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以促进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黄河滑坡防灾治,保护生态为家园
黄河上游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区域气候条件,孕育了众多大型、特大型乃至巨型滑坡群。这些滑坡群的存在,不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限制了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布局和农业发展,增加了投资风险,还对生态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滑坡引发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破坏了地表植被,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泥石流,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破坏。此外,频繁的滑坡事件还威胁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迫使居民搬迁或长期生活在不稳定的环境中,增加了社会负担,影响了社会稳定。
为了解黄河上游滑坡形成演化及滑坡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实践队第一分队在张成龙老师的带领下于2024年8月8日至11日,对夏藏滩滑坡、席芨滩滑坡、茫河左岸滑坡、白刺滩滑坡、军功滑坡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考察。
图为实践队在席芨滩滑坡考察。通讯员 能懿菡 摄
诱发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包括地质条件的不稳定性,如断层和裂隙,以及地形的陡峭坡度,降雨和地下水位的变化通过增加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抗剪强度,显著增加了滑坡的风险。地震的震动能够破坏土壤结构,减少土壤稳定性,土地开垦和工程建设,如道路建设、水库蓄水等活动,可能改变地形和土壤的应力状态,从而诱发滑坡。此外,人类活动,例如采矿和过度抽取地下水,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壤水分条件变化,都可能影响地质结构和土壤稳定性。这些因素可能独立作用或相互作用,共同增加了滑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滑坡的治理不仅关乎区域生态安全,更关乎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灾害监测与预警,推动生态修复与治理,最终实现黄河上游的可持续发展。
图为实践队与当地村民交流。通讯员 姚佳宜 摄
万里黄河第一坝,防洪防凌促发展
作为黄河上游的首座大型梯级电站,龙羊峡水电站享有“万里黄河第一坝”的盛誉。龙羊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达到60亿千瓦时。其大坝采用混凝土重力拱坝设计,最大坝高达到178米,坝长1226米,其中主坝部分长396米,宽23米。大坝的建设成就了一个面积为383平方千米、库容高达247亿立方米的人工水库。龙羊峡水电站不仅在发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样显著。通过调节黄河上游的水量,电站为下游水电站的年发电量做出了贡献,并在防洪、防凌以及灌溉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图为黄河科考上游队在青海省自然资源厅青海环境监测总站座谈。通讯员 刘曦 摄
为调研龙羊峡水电站的基本构造功能以及对黄河上游流域的影响,8月15日,实践队第二分队跟随黄河科考队,深入龙羊峡水电站库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实践队的队员从调研中了解到,作为黄河上游的首个大型水电工程,龙羊峡水电站在调节黄河径流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为周边渔民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促进了渔业发展,并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显著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这一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图为实践队在龙羊峡水电站。通讯员 吴奕凡 摄
科考队黄强兵教授和钱会教授强调要进一步关注水库塌岸风险和形成的小气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通过科学设计、动态监测防控预警地质灾害,并就探索高效抽水蓄能发电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更加深刻理解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坚定了将专业所学应用于实际、为国家发展和城市安全贡献力量的信念。
万里黄河流域广,保障水源为安全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上游地区是整个流域生态平衡和水资源供应的关键。这一区域的水源质量直接关系到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市供水以及生态健康。黄河上游的水源保护不仅能够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水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还对防洪减灾、气候变化适应具有深远影响。保护黄河上游水源也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水源地保护,实施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污染源控制等措施,对于确保黄河水资源的长期稳定和生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图为科考队在黄河上游取水样。通讯员 刘曦 摄
为深入了解黄河上游流域的水质状况,实践队第二分队于8月16日至19日,随黄河科考队深入黄河上游的多个关键水体进行了实地考察与水样采集。考察范围涵盖了黄河上游的标志性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以及重要的支流白河、黑河和洮河。在黄强兵教授和钱会教授的专业指导下,黄河科考上游队进行了系统的水样采集工作。之后将对水样进行一系列科学检测分析,包括水质评估、浮游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及同位素分析等。基于检测结果,将进一步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水循环及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并评估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
图为科考队在白河取样。通讯员 吴奕凡 摄
除了传统的水样采集工作,实践队还运用了先进的无人机技术进行空中拍摄,以获得对各水体周边环境的宏观视角。通过无人机拍摄,实践队能够详细观察并记录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估植被覆盖度和生态恢复的进展。这些高分辨率的影像资料不仅为水土流失的监测提供了直观的证据,也为植被恢复工程的成效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无人机的空中视角还有助于识别人类活动对水体环境的潜在影响,如农业耕作、工业排放和生活垃圾等。这些信息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修复计划至关重要。此项研究将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关键数据和科学依据,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维护黄河源头的生态安全以及推动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此次考察,实践队员们综合实地考察和无人机拍摄的数据,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黄河上游水体的水质状况和生态环境,对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流域生态平衡的维护有了更深的体会。
图为黄河第一湾。通讯员 能懿菡 摄
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上游部分于8月20日圆满结束。在这次深入黄河流域的考察与调研中,队员们不仅对黄河上游的滑坡灾害有了更深刻的科学认识,而且对加强灾害监测与预警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理解,他们还深刻体会到了保护黄河水源安全对于整个流域乃至国家的重要性。通过实地考察、水样采集、无人机拍摄等多种形式,队员们对黄河上游的水质状况、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专业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对国家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高度责任感。队员们表示,这次实践活动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们将更加关注黄河上游地区的实际问题,积极回应国家的重大需求。他们将致力于将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推动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上游第一分队合影。通讯员 王昊 摄
图为实践队上游第二分队合影。通讯员 刘曦 摄
供稿:刘曦 吴奕凡 王昊 能懿菡 姚佳宜 丁光盛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曦 吴奕凡 王昊 能懿菡 姚佳宜 丁光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光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