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刘伟旭) 凝聚新时代东北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团委向全院学生发出号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8月4日-8日,由智能制造学院组建的“智造兴辽”社会实践团成员深入家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探寻家乡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辽宁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本次社会实践从前期实践主题商讨、实践内容确定,到中期实践时间规划和路线制定,再到后期实践总结和素材汇总剪辑整理进行了周密策划和明确分工。最终确定社会实践分别前往“抗美援朝出征地”——丹东、“抗日战争起始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沈阳、“雷锋精神发祥地”——抚顺、“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本溪、“解放战争转折地”——锦州,积极弘扬辽宁“六地”精神。
8月4日,实践团率先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纪念馆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照片,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参观后,实践团成员无不被志愿军的精神鼓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
图为团队成员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前合影。 通讯员 范庆宇 摄
8月6日,实践团成员先后抵达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在中国工业博物馆中分为通史馆、机床馆、汽车馆、铸造馆。在这里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世界工业的发展史,感叹着从初代钻床到现代机床的发展演变,“万械之基”无不映射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史,从无到有,从落后走向富强。
图为团队成员于中国工业博物馆前合影。 通讯员 张会朋 摄
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门前,矗立着巨大的九一八纪念碑,时刻警醒着后人保持庄严,怀着敬意进入馆内进行缅怀参观。从张作霖与日、俄周旋到张学良执掌奉系军阀,再到东北沦陷;期间还有日军的种种暴行;到东北人民奋起反抗——“还我山河”,实践团成员走在出馆后的现代化大路上,向死去的同志们默哀,并感叹道:“何其有幸生于华夏;不经乱世,不缺衣食;安于盛世,无忧无虑,像伟人致敬”。
图为团队成员于九一八纪念碑前合影。通讯员 刘伟旭 摄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在进入展厅前的道路两侧的石碑上刻有雷锋同志这一生所留下的笔记,这种精神指引着我们跨越时代的鸿沟。步入展厅,馆内陈列着雷锋同志生前的物品,还包括国家领导人对雷锋精神的题词,朴素且真实的一生经历,无不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着。在参观结束之后,实践团成员自发地在出口处的留言册子上面记录了此次参观雷锋纪念馆的心得体会。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认真聆听讲解员陈述雷锋同志的光荣事迹。通讯员 范庆宇 摄
8月7日,实践团成员来到本溪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跟随讲解员的介绍,实践团了解到东北抗联将士在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和民族的尊严,依靠坚强的意志和艰苦的努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忠诚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顽强的战斗力。这里通过展示抗联的历史和英雄事迹,传承和弘扬这些伟大的精神,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图为团队成员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前合影。 通讯员 王忠山 摄
8月8日,实践团成员辗转来到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大型主题雕塑《决战决胜》,采用仿铜高浮雕,以人民解放军突破城垣的瞬间为创作背景,表现出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勇往直前、胜利进军的雄伟气势。实践团成员在参观纪念馆主区时,详细参观了陈列的革命物品。每一件展品,无论是锈迹斑斑的武器,还是破旧的军服,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它们见证了辽沈战役的激烈与残酷,也见证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与坚韧。这些实物如同历史的信使,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气息。
图为团队成员于辽沈战役纪念馆中合影。通讯员 刘伟旭 摄
经历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在深入了解“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同时,通过“实地走访+参观学习+理论宣讲”的形式,将这些天的所见所感真实记录并形成讲稿,将这些红色资源分别带回到本溪市南芬区街道办事处细河社区居民委员会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固本镇野马套海村村民委员会进行理论宣讲,希望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让身边的英雄事迹、红色故事绽放在壮丽的辽沈大地上。未来,“智造兴辽”实践团成员们将继续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将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入挖掘并传承身边宝贵的红色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回到各自家乡后与当地社区展开理论宣讲。 通讯员 刘伟旭 张会朋 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伟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伟旭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