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张宇萍 徐彤彤 张宇萍) 2024年8月12日至20日,青岛农业大学学生社团管理中心“百团共展风采,青春惠泽乡土”赴临沂费县实践服务团前往临沂市费县后乡土乡村教育实践基地对乡土文化资源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科考调研,助力发展乡土乡村与教育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推动利用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减轻教育资源不平衡。实践服务团成员以“情系后乡土,逐梦向未来”——山东裕文第十一届工益夏令营为载体,通过实际走访、参观、体验,展开了为期九天的实践调研活动。
深入课堂调研,切身发现问题
实践团成员以夏令营为载体,积极参与、组织学生活动课堂,对后乡土乡村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的素质教育、劳动教育、科普教育、传统教育、红色教育以及安全教育等利用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的七大主题特色活动进行体验。
通过深入课堂调研发现,基地紧跟政策,高效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开展七大特色课程。其中,在劳动教育课程方面,基地充分利用1500余亩面积,开展室外农牧体验培训课程及相关室外教学课程,涉及农业种植、畜禽养殖、劳动技能、科技、民俗、工艺等多方面120余项内容。其中实践团成员参与组织皮影、活字印刷、扎染等特色劳动教育课堂,同时实践团成员带领学生下农田、体验农事活动、感受沂蒙地区的民俗民风,用实践塑造品格。
其中,基地在红色研学方面,绘制了"颂歌沂蒙"百米艺术长卷,并与其他教育基地合作,强化对学生的爱国爱党、沂蒙精神教育。
通过实际走访,实践团成员发现基地开展的特色课程与当地乡土文化资源融合在农业种植方面利用率较高,但受众人群较为固定,人群存在区域性问题,且部分课程与当地乡土文化资源无法“对接”,对接链缺失,部分劳动技能课时短,无法保证劳动技能接受的长效性、持久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烙军粮——摊煎饼”课程
对话家长,倾听民意
本次调研,团队采用了实地采访、发放调研问卷的调研方式,采访了16位家长,以家长视角切入乡土文化资源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新解法。
据采访得知,大部分家长对乡土文化资源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需求性较小,相比而言更加注重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教学,对于类似劳动教育等素质类课程认为存在必要性小甚至认为可以被文化课程取缔。
而通过与学生交流,学生对于此类素质类课程有较大兴趣,但更多的是对于非传统文化课程的兴趣,课程的实际教育效果较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交流
对话职工,共画发展
实践团成员与后乡土乡村教育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对话了解到,基地目前可承接2000余名学生开展劳动实践课程,2024年已培训学员2万余人次。实践团成员通过全面化、数据化分析调研数据,以及通过自身课程体验,对于不足之处提出见解,为乡土文化资源的高效、高度利用贡献青春力量。
同时,实践团成员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度探访实践基地,深入了解独特的沂蒙精神,同时通过在实践体验与动手劳作中,积极探索费县后乡土乡村教育实践基地如何将本地乡土资源与劳动教育实践相融合,如何实现乡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推动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实践服务团设置田园课堂,带领学生找花草,识花草,真正实现了校内外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将区域特色乡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实践。
特色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对劳动教育实践具有积极作用,发展因地制宜的乡土文化资源应用,推动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劳动教育实践,深度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在劳动教育实践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动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宇萍 徐彤彤 张宇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宇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