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麻静佳 邓春花 林若彬)为梳理总结、宣传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福州实践”经验,提升用外语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7月22日下午,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行闽译红”实践队前往福建省全国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福州市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开展主题调研活动。
在红庙岭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馆内,福州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彭时蒸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福州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这一跨世纪工程建设的生动故事。据介绍,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全流程包括了大、中、小三个循环,建设了涵盖其他垃圾,厨具,大件(园林)及危废、飞灰、炉渣、渗滤液等所有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耀眼成绩。如今的红庙岭已成功建成垃圾分类处置项目的“全阵容”,体现了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
宣教中心主任彭时蒸介绍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 万炜杰供图
随后,实践队员们跟随项目副总张生参观了福州市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在这里,大家详细学习了垃圾分类、有关政策动态以及垃圾变废为宝的处理流程,了解到该厨余垃圾处理厂每日可处理800吨厨余垃圾,通过“厨余垃圾预处理+干式厌氧发酵+沼气发电+沼渣堆肥”的处理工艺,实现每年发电约6000万千瓦时,生产有机营养土约3.6万吨,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再造。
实践队学习厨余垃圾预处理的流程。万炜杰 供图
最后,实践队员们参观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协同处置项目基地,讲解员骆明丽为大家介绍了福州垃圾分类“三端四定”的工作模式。实践队员们学习了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的工艺流程及产业链,了解到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是实现园区循环理念的重要环节,在“协同处置”的理念下,通过处置园区内其他垃圾处理设施排除的污泥、沼渣、固渣等废弃物,经过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后,化身电能、建材,回归人类生活,实现了环境效益、能源效益、项目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讲解员骆明丽介绍垃圾焚烧协同处置的工艺流程。张宇宙 供图
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红庙岭从“垃圾山”一步步成为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的蝶变过程。同时实践队员们也通过前期资料收集、现场挖掘素材等形式,深入研究了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的治理背景、过程和影响,并结合专业优势,就地取景,录制“行走的思政课”,用外语讲好中国生态治理故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践行者。
实践队录制宣传视频。万炜杰 供图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通过实地参观调研福州市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实践队员们深入学习了福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实践队结合专业优势、邀请国际学生加入实践队,同期走进了“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福州西湖公园、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录制了英语、俄语、缅甸语和马来语外宣视频,持续通过查、走、录、宣等形式讲好“八闽土地”上的“绿色故事”,用青春奏响生态文明主旋“绿”。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麻静佳 邓春花 林若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麻静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