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潘盛湛 招嘉颖) 为积极响应青年学子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的号召,7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寻光求新”百千万突击队来到河源市麻布岗镇阁前村,开启实践调研与宣传片拍摄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运用新兴的短视频方式展现麻布岗镇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为麻布岗镇的三个典型村与革命老村带来更多外界关注度,在麻布岗镇“百千万工程”的建设蓝图中留下广师大青年充满青春活力的一笔。
拍摄当日上午,小队抵达阁前村杨文浩支部书记会见。会议上,杨文浩支部书记从“革命老区、第八批古村落、三农产业”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地特色与宣传片拍摄需求。同时,杨文浩支部书记提出了“记住乡愁”的观点,“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写好乡村的振兴底色。”他认为,面对当下城市化的需求不断扩张、进展不断加快,农村常驻人口不断锐减,农村想要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就需要不断地呼吁新型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
走访第一站是村口的“黄蜂阁”(谐音皇封阁)遗址,现在已被重建为阁前革命老区村红色文化讲堂。融合苏区历史红色文化展馆、村禁毒宣传基地、村图书文化基地三个建筑为一体的红色文化讲堂,极好地衔接了阁前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将红色文化扎根于此,又传承至到此参观的祖国下一代,真正将村中革命历史和奋斗故事撒播在每一寸土壤当中。谈及下一步的建设规划,杨文浩支部书记自豪地分享:“后续就是希望能够把一些历史物件搬进来,摆在这些图示下面,让这些历史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示在后人的视线中。”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远处是阁前小学门前的“思源”石刻,硕大的“思源”二字,醒目地提醒着村里人“饮水思源”,这不仅是阁前村思想的凝聚,更是阁前村人美好品质的体现。石刻的捐赠人——乡贤杨云汉先生在创业成功后回馈家乡,每年都会举行大会对考入大学的学子进行鼓励与颁奖,将这种“乌鸦反哺”的精神贯彻到行动当中。对此,杨文浩支部书记表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来自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因为本村人更了解本村的实际情况,所以本土青年是乡村发展最需要的动力源,“只有本土青年牢记“乡愁”、反哺家乡,将自身投入到乡村发展的第一梯队当中,才能共同守护和建设更好的家乡。“
图为阁前小学前的“思源”石碑 徐筱淳 摄
踏上田埂,能够看到村内零散的炮楼、宗祠等古建筑,现在的宗祠都已经基本荒废,只有部分祠堂的正厅依旧保留。阁前村村民每年正月十五都会来到祠堂举行“添灯仪式”,一年之中家里有添丁的,或者来年希望添丁的村民,都会向宗祠前的花灯里添加油芯。其中,最为壮观的场景是所有同氏族的男人拉着绳子一点点将花灯拉上屋顶,随着花灯缓缓升起,寓意着家族的兴旺随之延续。蔓延的青苔、盘旋的爬山虎掩饰着炮楼,却没有掩盖住它所保留的沉重的历史。残缺的炮楼,是一本无声的史书,阁前村以“修旧复旧“为原则对其进行定期修缮和保护,通过古建筑传承帮助后代知晓兴替。
当日下午,团队在杨文浩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到达岐山嶂进行高山羊特色产业的拍摄工作。岐山嶂原本只是阁前村一座普通的山,在引进了山羊养殖场之后,从技术的选进到场地的不断完善,一座山头从此变成一方致富宝地。养殖场的主要负责人是阁前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引进先进养殖技术的同时,选择坚守在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建设提供新的经济模式。
图为岐山嶂上的黑山羊群 徐筱淳 摄
下山后,杨文浩支部书记接受了团队的访谈。谈到地区发展问题时,杨文浩支部书记分享:“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挖掘本村沉睡的资源,让这些资源成为村落发展的闪光点。”对于村中现有的“红色文化”“古建筑保护”以及“养殖产业”,杨文浩支部书记提出要将村中产业紧紧相连,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循环经济,增加产品销售的可能。
图为阁前村杨文浩书记在接受访谈 招嘉颖 摄
此外,杨文浩支部书记也谈到本村的建设目标,积极地引进其他产业,同时做好销售环节的严格控制,让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串联,留住村里人,共同发展建设。
离开时,杨文浩支部书记依依不舍,表示:“在茫茫的人群中,能相识也是一种缘分,无论以后你在哪里工作,希望麻布岗阁前村都能给你们在心里留下美好的烙印;同时你们不管走到哪里,发挥好自己的潜能为家乡贡献、为社会贡献。”乡村发展的故事是漫长的故事,杨文浩支部书记站在村口目送小队成员返行。随着人影一点点变小,感受的热情却在心中腾烧。
乡村振兴的道路仍旧需要一大批“铺路人”,所以远方的青年留给大山的不能只是背影,还有在“百千万工程”召唤之下的回归与担当,共同驻留群山之下的守望。
图为“寻光求新”百千万突击队队员与村委、镇政府工作人员合照 张翔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寻光求新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筱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