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迅(通讯员刘海欣 姚芷怡 钟华文 张文雯 吴晓萍 周晓岚 李佳仪)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断层、后继无人的困境。广东艺术职业学院"育叶扬龙"实践团(以下称实践团)开启了寻访非遗文化——汉剧的旅程,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汉剧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
大埔县内设有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随着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出现和汉剧自身传播渠道的局限性,汉剧面临着观众逐渐流失的困境。为了更好的了解汉剧、欣赏汉剧、传播汉剧,实践团与大埔县汉剧团郑永华团长取得联系,并在何瑛书记、贺静婉老师的指引和闵威老师的带领下于2024年7月15日前往梅州市大埔县拜访汉剧传承人。通过采访、纪录片以及推文的形式进行非遗汉剧的传播。
抵达汉剧团后,郑永华团长向实践团介绍了汉剧传统文化的氛围,并简单讲述了汉乐的基本构成和汉剧的特点。
大埔汉剧是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的传统戏剧,属于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源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一类,主要使用西皮(北路)和二黄(南路)作为其主要声腔,并用官洲话进行演唱。大埔汉剧不仅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人才培养和剧目创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誉为“无埔不成汉”。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埔汉剧也在不断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努力保持其传统魅力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以更年轻的姿态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
接着,副团长范健燕带着实践团一起观摩经典剧目《百里奚认妻》的片段,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与他的结发妻子杜氏久别重逢的感人故事。
随后,实践团通过采访范团长得知广东汉乐的传统乐器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文乐类和武乐类。主要了解了文乐类乐器,其特色乐器包含头弦、提胡、大苏锣及司鼓等。头弦和提胡是广东汉乐特征之一。头弦,别名吊规子,筒和杆皆木质,用钢丝弦2根,里粗外细,音距差5度,用普通马尾弓,弓平拉,一般只用一个把位。在组合演奏中属领奏乐器;提胡,外形构造与广东高胡相似,筒稍大,杆稍长,用钢丝弦2根,G调定弦5-2,音色娇柔而浑厚。提胡常用三至四个把位,音域较宽广、表现力强,可领奏或独奏。它们在汉剧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践团成员也对汉剧里的部分唱段和身段进行学习,花旦演员郑璇对成员姚芷怡和张丽婷进行了身段动作教学,汉剧团青衣演员李艳芳对成员李佳仪进行了汉剧唱段的教学。他们运用身段和唱腔等各种艺术手段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实践团由衷地敬佩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演经验。他们不仅精准地把握每个人物的性格,还能在演出时展现出激情澎湃的一面,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个简单的学习,充分体会到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也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在自身的艺术教育专业学习的道路中,只有付出足够的汗水和智慧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最后,话题转向了汉剧的传承现状与挑战。传承人范健燕副团长分享了当前汉剧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人才短缺、市场萎缩等问题,并阐述了她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和尝试。在交流的尾声,范团长也对未来汉剧的发展表达了团队的期望和愿景,让实践团触摸到了一种生命的感染力,令人钦佩。
此次汉剧活动,不仅加深了实践团对汉剧的了解,也让实践团意识到了汉剧传承的重要性。接下来实践团将以视频宣传的方式助力大埔汉剧的传承与发展,让青春在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大放异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吴晓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晓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