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陈允浩)从爱国情到报国行,青年须经实践淬炼。华北电力大学“先锋”协会“党史常温,党纪常新”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为更好地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加强党性,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思政学习从课堂搬到线下,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品牌,调研团于7月14日和15日前往河北省保定市四个著名红色党史学习基地前往参观学习,分别来到保定市光园、保定市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保定市博物馆和保定市军校纪念馆,让爱国主义走“新”又走心。
一、探访保定光园,感受革命先驱们的豪情壮志
进入光园,团队成员们首先被庄严的正门吸引,金光闪闪的“光园”二字,映衬着光园深厚的历史背景。走进主厅,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珍贵的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光园不仅是革命的策源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调查团成员们在展品前驻足,感受保定深厚的历史底蕴。
透过历史,成员更加深刻地体悟了先辈们不畏艰苦、百折不挠、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革命精神。成员朱新宇表示,这次参观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决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
二、走进勤工俭学纪念馆,体会先辈们做出的艰辛努力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和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纪念馆内设有两个常设展览:《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陈列》和《育德中学校史料展》。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陈列》中,成员们站在展板前,看到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革命家在法国的照片时,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敬仰之情。他们在异国他乡,为了追求真理和国家的解放,不畏艰难,毅然选择了勤工俭学这条艰苦的道路。《育德中学校史料展》曾经是保定第一个党团组织的诞生地,孕育了无数为国为民的栋梁之材。看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和珍贵的文献资料,成员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感受到了一代代学子们的奋斗与奉献。
参观纪念馆的经历让调研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教会人民不忘历史,铭记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以革命先辈们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纪念馆所展示的那样,红色精神将永远激励着青年学子前行。
三、寻访保定军校纪念馆,见证“将军的摇篮”
保定市军校纪念馆是自清末至民国时期在保定创办的一系列军事教育机构的统称,共培养军事人才11000余人,近3000人成为将军,是中国近代军事将领的摇篮。杨成武曾赞誉它为“上承天津北洋,下开广州黄埔,是对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影响深远的一所值得纪念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参观了馆内的各个展览厅,详细了解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本次参观使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革命精神的宝贵性,也让大家意识到要牢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四、调研保定博物馆,触摸历史的脉搏
调研团成员依次参观了保定故事、保定记忆和精品文物等多个特色展厅。在了解地域特色文化的同时、领悟了保定特有的人文精神。
踏入历史长廊。首先是一幅幅多元文化的精彩展示,涵盖了从史前石器时代直至各个历史朝代,以及近现代的文化交融。紧接着来到定瓷展厅:定瓷作为保定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磐”的美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器型线条流畅而优雅,简约而不失大气,展示了宋代瓷器的淡雅之美。
近代历史的风雨烟云,政治人物的浮沉逸事,似乎都镌刻在博物馆红色展厅的墙壁上:各种文物和历史照片生动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老百姓用以自卫的简易武器、士兵们穿过的破旧军装,以及那些饱经沧桑的战地遗物。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
重温党史明党纪,爱国主义走“新”又走心。实践团成员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了党的历史,深刻领略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生逢盛世,重任在肩,当以青春之名,谱写青春华章,团队成员们将秉持谦逊之心,用实践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赓续革命精神血脉!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陈允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允浩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