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曾敏芬 彭美慧 梁嘉勇 莫景成 陈诗 陈薇 谢浩博 张飘丹 邓立清 )2024年7月中旬,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化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实践内涵。广东省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伍“古韵文绘”实践团在广东白云学院会计学院团委书记赵梵榕老师的指导下,前往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人民政府、沙堆镇侨安会旧址、沙堆镇华侨文化展览馆等地进行了交流学习和参观走访。
图为实践团与沙堆镇政府、侨安会部分人员合影留念
7月17日,实践团队与沙堆镇人民镇政府的同志们和侨安会编辑部李如松先生进行交流讨论。在沙堆镇副镇长、团委书记刘忠新,沙堆镇团委专职副书记刘里,沙堆镇平安法治办公室副主任黄卓凡,团委委员李雅慧等政府人员为团队助力,帮助实践团充分全面了解沙堆镇的基本情况及《沙堆侨刊》发展现状,为实践团成员开展服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李如松先生对“古韵文绘”实践团在《沙堆侨刊》创新设计上的积极尝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并进而提出了“薪火相传,文化永续,传承千秋”的重要发展理念。实践团与沙堆侨安会老同志们还探讨对《沙堆侨刊》后续的拟推进工作,他们将封面设计沿用至后期的制作,实践团目前制作的封面可以帮助沙堆侨安会完成至少5期《沙堆侨刊》的发布。未来实践团打算打破原先的固定的模式,从封面到内容格式排版进行更新升级,使其推陈出新延续文化传承。
图为实践团制作的封面图画设计
为助力此项目的深入实施,编辑部人员为实践团提供往期的纸质及电子版资料作为研究参考。同时,他正式邀请实践团协助《沙堆侨刊》完成2024年8月第一版的编排、排版以及侨刊出版封面设计等工作。随后,实践团队长梁嘉勇与主编李如松先生根据纸质版的校订情况,在电子文稿上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
图为校对文稿
在实践期间,非常很荣幸邀请到了《沙堆侨刊》编辑部第六任主编李如松先生进行人物专访。人物专访伊始,主持人以“《沙堆侨刊》是一本什么样的刊物”开启了本次访谈的对话。谈及实践团调研工作和侨情文化传承工作时,李如松先生对实践团的努力给予了肯定,表示将继续全力配合后期工作开展。访谈过程中,着重强调了侨刊的主要撰写内容以及侨刊作为连接侨胞与家乡之间的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最后,李如松先生也为具有“百年侨刊”之名的《沙堆侨刊》送上了寄语,他说:“关于《沙堆侨刊》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希望可以获取外界更多的关注,让这封‘集体家书’代代相传。”
图为访谈过程
利用空余时间,为丰富《沙堆侨刊》封面设计样式、积累宣传片素材,将乡村地方特色融入侨刊封面,帮助《沙堆侨刊》注入青春活力。广东白云学院“古韵文绘”实践团拍摄组前往沙堆镇代表性村落建筑物进行拍摄。实践团访问了莲塘里、徐度里、沙堆市场以及梅阁码头等沙堆镇的村落。
图为拍摄组对代表性村落建筑进行拍摄
实践团与沙堆侨安会编辑部的老同志们相聚一堂,共同探讨第132期《沙堆侨刊》的创新设计与巧思。双方经沟通交流对《沙堆侨刊》进行了全新的创作与设计。实践团成员带着新鲜出炉的《沙堆侨刊》初版封面,目睹实践团成员精心制作的封面成品后,编辑部前辈对其表示了极高的赞扬与肯定。
实践团表示,将结合沙堆侨乡的传统文化特色,融入现代审美观念,旨在制作出一款既富有文化底蕴,又与时俱进的封面。采取绘画方式进行加工,打造既有沙堆特色又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古韵文绘实践团相信,在本次创新设计的推动下,《沙堆侨刊》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希望能够为《沙堆侨刊》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后,不断打破传统,激活其时代价值。
图为书刊封面整体设计
图为封面LOGO设计
古韵文绘实践团在沙堆镇的旅途到这便告一段落了。临走之际,实践团成员将广东白云学院“古韵文绘”实践团的团队牌匾赠与了沙堆侨安会,以此作为纪念,希望让彼此间这份深厚的友谊永存。
图为“古韵文绘”实践团的团队牌匾赠与沙堆侨安会
最后,衷心希望广东白云学院“古韵文绘”实践团能为第132期《沙堆侨刊》的创新改版奉上绵薄之力,用更丰富的方式和更具亲和力的话语讲好沙堆故事。同时希望《沙堆侨刊》这本集体家书,在守正创新下绽放新的光彩,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为家乡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实践团将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通过“文化”变“流量”,“流量”变“能量”的方式,让中国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始终呈现“活”起来、“火”起来的生生不息盛景。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曾敏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敏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