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赵天颖)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志愿服务奉献精神。2024年7月13日至7月20日,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 机器人产业学院依米志愿团再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马蹄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依米志愿团支教活动全程围绕马蹄小学开展,以“设立拓展课程,丰富学生暑期,拓宽学生眼界”为主要目的,通过召开教学会议、与校内学生交流、向学生授课等方式实现学生对多方面不同领域的认知与积极性的提升。
创新教学,优化课程
“如果一个一年级的孩子问你什么是电,你该怎么回答他?”支教之行伊始,在教学准备阶段召开教学会议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陈一鑫向志愿团成员们抛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告诉他们这是一种能源”“我会将它类比成其他已知事物来讲述”……成员们认真思考问题,并根据自己所思回答,积极响应陈一鑫的提问。而陈一鑫给出的“答案”却与志愿团成员们先前所想大相径庭,“灯需要电的支撑,灯亮了,见到的就是电。”陈一鑫在说明问题的同时,将直观教育原则生动形象呈现在众人面前,就此类问题,陈一鑫指出,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因此老师应给予的授课方式不同,可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某项知识点。
听取陈一鑫提出有关观点及意见后,依米志愿团成员自发聚集讨论并对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进行修正,期望为学生们带去切实有效的课程讲解。反思先前不足,志愿团成员们意识到,授课过程中应多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深入理解可能出现的需求与困惑,避免单向“独角戏”式课程,增强易理解性、互动性。
图为陈一鑫召开课程优化会议(范品瑶 摄)
开展缤纷课堂,促进全面发展
活动期间,鉴于山区交通不便,对外界来往少,其小学学生视野受到局限,在暑期面临娱乐缺失、活动匮乏的现状,因此,依米志愿团将自身所学技能投入于教学,为学生准备魔方教学、趣味编程、化学小实验、小车循迹、爱国主义教育、手工折纸、趣味简笔画、播音主持、软笔书法如上九类拓展兴趣课程。
课堂中,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与志愿团成员进行互动。“老师来了,哪里不会啊,可以问老师。”在听到此起彼伏呼唤老师的稚嫩声音后,依米志愿团成员易思怡放下手中正在示范的折纸,走下讲台,向尚未理解步骤的学生不厌其烦地讲解并演示做法。看到学生们在成功做出作品后露出喜悦的笑容,易思怡也倍感欣慰,“或许这就是支教的意义所在吧。”通过这样的互动与合作,课堂成为了知识传递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山区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志愿团成员们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
图为依米志愿团成员给学生们上播音主持课(赵天颖 摄)
心心相印,温馨告别
随着支教活动接近尾声,依米志愿团成员与马蹄小学的学生们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临别之际,依米志愿团成员们在明信片上为每位学生写下了美好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和追逐梦想的勇气。学生们也纷纷在彩色的纸条上以真挚的话语回应,表达了对志愿团成员们的感激与美好祝愿,其中,蓝茜莹写到:谢谢老师们,你们让我一整个暑假都很开心,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学业有成!话语虽简单,却饱含了一个学生对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感情之珍视,也映射出依米志愿团成员们这段时间付出的辛勤努力以及学生与志愿团成员间心灵的碰撞。
图为依米志愿团成员给学生们写祝福明信片(赵天颖 摄)
结语
本次支教之行,依米志愿团成员们用行动诠释志愿服务的意义,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与梦想的绽放。虽然时间有限,但这段经历将永远留在依米志愿团成员与孩子们的心中,依米志愿团的脚步也不会就此停下,会向着各个需要帮助的的地方进发。恰如最初宣誓时所说出的“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凭执着和奋进,践行志愿者所承担的责任,借青春和智慧,将志愿服务之火传承延续,我将爱心化为行动,将信念化为路标,为助力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图为依米志愿团全体成员合影(范品瑶 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赵天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天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