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延续南通传统文化根脉,深入了解并传承南通优秀非遗文化,2024年8月10日,南通理工学院“匠心筑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在南通市新园社区服务中心和蓝印花布博物馆开展了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项目从板鹞风筝非遗文化和蓝印花布非遗文化两个方向出发,体现了南通非遗文化的多样性。项目组在实践中探索南通非遗瑰宝,通过模仿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讲述非遗背后的动人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体验南通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项目组特邀请了板鹞风筝非遗传承人姚春华向成员们分享他宝贵的成长经验,让成员们近距离体验和传承板鹞风筝的非遗文化。走进姚春华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板鹞风筝和精心雕琢的哨口,他向成员们介绍着,靠近大门的是他1986年的作品,雕、扎、书、画等多重工序精妙地融为一体,“沉睡”其旁的,竟还有一副历经百年岁月的作品,这里就仿若风筝艺术的殿堂。

姚春华1986年的作品。王志豪 供图

拥有百年历史的风筝。王志豪 供图

在工作室中,姚春华亲自展示了板鹞风筝的制作,并让成员们也动手进行“扎制”这道工序。在指导过程中,姚春华面对成员们的请教,感叹道,他这一生,都行走在做风筝的路上。

姚春华教成员扎制。施天昌 供图

成员自己动手实践。施天昌 供图

然后姚春华开启了制作“风筝”最灵魂的一步——做哨口,从选材到定位,他边打磨边跟成员们介绍,古时候在纸鸢上加入了竹笛等物件,风吹声响,如同“筝”音,故其制作的纸鸢被人们称为“风筝”。此时,能发出声音的被称为“风筝”,不能发出声音的则仍叫“纸鸢”。待制作结束,成员们还纷纷沉浸在此次文化之旅中,驻足作品前欣赏。

哨口细节图。王志豪 供图

姚春华展示哨口的制作。施天昌 供图

跟姚春华做了告别,项目组接着来到南通市蓝印花布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与蓝印花布这一传统纺织品相得益彰,别有一番风味。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个展厅,它们分别展示了蓝印花布的起源与发展、古旧精品、工艺流程、外向开拓以及创新与发展。

成员在姚春华工作室的合照。姚春华 供图

成员翻阅蓝印花布相关书籍。施天昌 供图

在参观途中,成员们穿梭于染杠和布料之间,感受着蓝与白交织间的不朽传奇。为了让公众更加亲近非遗,博物馆还设置了染色体验区,成员们一个个排队体验,在实践中收获对蓝印花布这一非遗文化的认识。南通,这座江海之城,自古便是蓝印花布艺术的摇篮,从古老的织机到现代工艺的创新展示,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而成员们就漫步于那段流淌着蓝白艺术之魂的悠久历史长河中。

蓝印花布博物馆染色体验区。施天昌 供图

成员陆续进行实践。施天昌 供图

成员观赏展柜。施天昌 供图

至此,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风险。而本项目旨在增强成员们的使命感,让他们意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并齐声呼吁新时代的青年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成员在蓝印花布博物馆的合照。路人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陆子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子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1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