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这里群山环绕、人杰地灵,居民们依海而生,傍海而活,孕育出璀璨的渔民画文化。舟山渔民画以浪漫恣肆的手法重构画家眼中的世界,还原海岛地区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奇特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在国内乃至国际取得一席之地。2012年,渔民画被列入浙江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深入了解舟山渔民画文化的时代内涵及其传承保护工作,7月29日至8月3日,四川大学“画中游”赴浙江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0名成员前往浙江省舟山市开展了为期六天的实地调研。

厚植文化记忆 触摸基层脉动

图为成员们采访新建村副书记芦海峰。周红燕 供图


  新建村坐落于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这里青山绵延、风景秀丽。近些年,新建村依托村庄的绿色资源,积极建设新时代艺术教育基地,打造“壁画村”“艺术实践基地”的村庄品牌,走上了一条因地制宜的文化振兴之路。在这里,成员们访谈新建村村委副书记芦海峰,深入了解村委会在渔民画传承保护方面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划分。芦副书记表示,村委会致力于渔民画的保护和推广,通过组织各类渔民画展览和培训班,潜移默化地让渔民画走入百姓心中,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来到新建村乡村艺术馆,成员们真切感受到渔民画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几十年间,从群岛美术馆到乡村艺术馆,这幢极富艺术气息的建筑见证了海岛基层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样态,展示着基层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着力文保工作,政府护航非遗

“人民喜闻乐见的,政府就会去大力发展。”为深入了解基层政府在非遗文化宣传保护工作中所做的努力,成员们对干览镇人民政府团委书记、宣传干事葛琳璐进行访谈。

葛书记表示镇政府一直将渔民画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进行推广,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鼓励和扶持当地艺术家创作。政府紧跟上级指示,通过提供资金补贴,帮助渔民画艺术家将作品推向更广阔的世界。在交流中,成员们深切体会到镇政府对渔民画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视。

为进一步探索政府机构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团队成员也与市非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郑飞娜展开对话。郑主任向成员们介绍了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具体角色和中心定位。此外,主任还对市内文化保护的运作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帮助成员们更好地理解政府文化工作的运行机制。“政府现在倡导全民素养的提高,本地正在不断开展公益性活动。”郑主任如是说。


汇聚民间力量,谱就文化新篇

“协会的成员们是散落在社会各个地方的渔民画爱好者”。舟山群岛上栖居着一群热爱生活、淳朴自然的渔民画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享有极高声誉。为了解非遗传承人眼中的渔民画文化,成员们拜访了舟山渔民画家协会,对会长朱国安老师和第三代渔民画作者代表包凤佴老师进行了访谈。“希望通过专业画家的视角,更深入地了解渔民画的内涵与特点,最后能把它归纳起来,盘活这笔文化财富。”团队负责人说。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舟山渔民画家协会会长朱国安 周红燕 供图


作为第三代渔民画作者的代表,包老师向成员们介绍渔民画“平面化”的创作技法及其对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带来的挑战。“如果是立体的话,它应该有圆润的感觉,应该有光影关系。就像杯子,随着光线的影响,是有颜色变化的,有明有暗,有反光、有投影,是不是?但是看画中的人物,没有影子,衣服上也没有褶皱。对不对?这就是透视关系和平面化的区别。”她以生活物品为例,向大家详细解释了“立体化”与“平面化”的差别,还通过其作品《门里头》,让成员们理解如何从自身经历出发,传达真实情感。

图为成员们采访朱松祥老师。 柳传澍 供图


作为第一代渔民画作家、区级非遗传承人,朱松祥老师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走进工作室,映入眼帘的便是朱老师的著名作品《大网头》,该作品曾在1987年入选“舟山现代民间画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具有极高文化、艺术价值。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这副画的创作机缘,讲到自己的创作大多是亲眼所见,而《大网头》是以俯视的角度记录一次捕鱼收网的画面。

从渔民画的独特内涵、创作历程到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对渔民画未来发展的看法,朱老师娓娓道来。谈及渔民画的接触契机,他追忆在那个山水画盛行的年代,省里提出要挖掘海岛特色,于是他们一行人以上海金山农民画为技法土壤,以舟山海洋文化为内容灵魂开辟了这条新路。说到这里,老师也不禁动容。

图为成员们体验渔民画。 俞懿珈 供图。


青年齐颂非遗风采,社区共筑文化道路

文化保护需要社会合力,尤其需要注入青年力量。鉴于此,团队在舟山市桂花城社区开展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舟山渔民画》的主题宣讲。本次宣讲主要面向青少年群体,旨在让青少年走近、走进这一艺术文化。此外,团队还准备了相关的创作体验材料,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感受渔民画的奇妙与独特。

这次实践中,成员们穿梭于渔村,调查基层民意;与渔民画作者促膝长谈,聆听他们笔下每一抹色彩背后的故事与情感;同时,也积极与当地政府、文化机构及民间团体交流,探讨如何在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让渔民画这一艺术形式得到有效传承并创新发展。他们深信: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是青年之责任,更是时代之呼唤!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俞懿珈 柳传澍 胡庆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俞懿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8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09-01
三下乡
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