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杨珊珊)“以前的南疆是一片戈壁荒漠,到处是芦苇和白花花的盐碱地。”70年前,第一代军垦战士挖渠引水、开荒种地,在沙漠里建造了一座座城市。70年后,塔里木大学农学院“星火实践小队”再次走进兵团田地,解民生、治学问、练本领,开展“研农灾,治农害”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深入调查,掌握数据
7月5日,塔里木大学“星火实践小队”前往阿拉尔市气象局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据了解,目前人工影响大气的方法就是利用科学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为干预。张局长给实践团队讲解并观看了气象数据观测的主要流程以及上半年暴雨灾害的准确数据,使团队后续调研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获得了扎实的数据支持。
图为张局长讲解气象数据观测的主要流程及方法(摄/任星宪)
走进农田,了解农害
7月6日,在十二团十一连农户张福生的带领下团队来到了56号棉花地,张福生指向一片萎黄的棉花说:“今年雨水特别多,尤其是昨天也下了大雨,许多棉花地都被水淹了,所以长势不好。”据了解,往年一亩地有500多公斤的产量,今年由于前期的滴灌措施没有做好以及雨水较往年增多会导致减产。队长聂磊在下地观察棉花长势时发现了叶子上爬行的瓢虫,张福生解释道:“瓢虫不吃棉花,瓢虫吃蚜虫,叶子上黑黑一片的是蚜虫,有瓢虫说明除虫措施做得还是比较好的。”
图为团队成员观测棉花受灾情况(摄/马丁祎)
7月7日,团队继续深入十二团进行调研,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团队下沉到一家农户的棉花地里。在和棉花种植户王大叔的交谈中了解到十一连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茴香等作物,小麦收割完成后,还可以种植小米、石葵或者玉米。且十二团水稻种植面积较大,有些连队的种植面积至少在1000~2000亩。
随后,团队在队长聂磊的带领下,依照阿布力大叔的亲手指导,对棉花地进行了除草作业实践。队长聂磊背上除草剂,率先进行除草作业,据阿布力大叔介绍,队长聂磊进行除草作业背负的除草剂重达20公斤。
图为阿布力大叔指导团队成员进行除草作业(摄/马丁祎)
7月8日至10日,团队走访十六团进行调研活动,而十六团棉花田里正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绿色革命”——棉花打顶行动!打顶是为了控制棉花的生长节奏,让它们把更多的能量集中在开花结铃上。通过去除棉花的顶端生长优势,可以促进棉花的分枝生长,让养分更加合理地分配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这样一来,棉花就能更好地吸收阳光和雨露,茁壮成长,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在这场打顶行动中,不仅展现了农民的智慧和勤劳,还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他们利用农业机械,对棉花进行精准打顶。同时,他们还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种植水平,为棉花的丰收保驾护航。
汲取经验,科学减灾
7月11至12日,团队成员走访农户了解到:除少数农户将受灾无法结果的棉花转种为石葵等生长期较短的作物以减少经济损失外,大多数农户不能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暴雨灾害后,农业减灾的关键在于迅速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并促进作物恢复生长。在塔里木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牛建龙老师及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刘艳萍老师的指导以及结合农户的经验,团队最终提出以下最经济有效的减灾措施:
全力抢排田间积水:尽快排除农田积水是减轻灾害影响的首要任务。应按照水流方向挖排水沟、积水坑,采取强排措施,快速排除农田积水。
全面加强田间管理:对于旱田作物,重点抓好培土扶正,根据暴雨后田间倒伏情况,加强分类管理。对于倒伏严重、尚未完成授粉的玉米地块,应及时人工扶正、扎把,扶起时要早、慢、轻,避免伤根,培土高度以7~8厘米为宜,结合培土固定,促进其尽快恢复生长。水涝过后,田间湿度大,容易发生病害,应加强防病,及时喷施保护性杀菌剂防病,如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等。同时,雨后土壤水分大,不利于植株恢复,应适当补充营养,以叶面喷雾为主,最好最实惠的促农作物恢复的养分是磷酸二氢钾,还可以搭配尿素进行喷雾。
灾后管理:对于受灾严重的田块,视情况及时清除改种,减少损失。
通过5天的实地调研活动,团队走到农户中,下到农田里,辗转在各个连队实地调研,从雨后减灾到棉花打顶无处不体现着农业劳动者的智慧和辛勤。团队成员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与农户长期累积的丰富的经验相结合,用脚步丈量农田,用眼睛发现农害,用耳朵倾听问题,相信在未来“星火实践小队”每一位新农人仍继续将青春绽放在强农兴农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在南疆这片热土上。(通讯员 杨珊珊 聂磊)
图为团队与阿拉尔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合影(摄/马丁祎)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杨珊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珊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