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廖运昕)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部署及团省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号召,7月5日至7月11日,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积极动员广大青年学子,紧密结合县镇村高质量发展需要,组建“文韵兴梦·青春筑华”实践队赴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开展主题为“执百千万文韵之笔,绘东华村振兴画卷”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精准契合东华村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发挥实践服务队成员专业优势,“文韵兴梦·青春筑华”实践队分为三大核心团队——文韵乡兴服务团、乡村新“媒”实践团和资润乡土先锋团,文韵乡兴服务团细分成红色文化组、侨乡故事组、传统技艺组和潮乡美食组四个小组,协同作战、深入实施。
红色文化“燃”起新热潮
想象一下,一群大学生穿梭在东华村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不是在寻找网红景点,而是在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组的小伙伴们,化身“历史侦探”,通过一次次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让东华村的革命历史“活”了起来。他们不仅整理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红色旅游线路”的新模式,让东华村瞬间变身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学习。
图为翁书记和实践队成员为光荣烈属挂牌(贝妮 摄)
侨乡故事“穿越”古今
另一边,侨乡文化组的队员们则玩起了“时空穿越”。他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捞起一颗颗璀璨的侨乡文化珍珠,从“下南洋广场”到“番客码头”,每一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欢笑。他们不仅记录了东华村华侨的奋斗史,还通过创意短视频和直播,让全球的东华人都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变化。东华村,这个曾经的侨乡,再次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队员们在番客码头向过往村民了解东华村的华侨故事(梁乐怡 摄)
传统技艺“焕”新颜
在古老与现代的交响中,传统技艺组如寻宝者般穿梭时光,以资深匠人为向导,揭开珠珍古庙千年建筑艺术的奥秘,并见证竹编草席、剃头挽面的细腻传承。长明灯引领他们深入文化腹地,葡萄扎染展现匠人诗意,而珠绣技艺在文创领域的创新绽放尤为耀眼,融合古今,绽放异彩。此次探索,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并进的颂歌,彰显了匠心不朽,古艺新生的力量。
图为技艺人翁师傅向队员们讲解长明灯组装过程(曹欣怡 摄)
潮乡美食“香”飘四海
说到吃,潮乡美食组的同学们可是下足了功夫。他们不仅深入葡萄沟学习了音乐葡萄的种植和酿制技艺,还亲手制作了地道的美食“茶糜”。在他们的镜头下,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一碗碗香气四溢的茶糜仿佛都“活”了起来。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带货,东华村的美食瞬间火遍了全网,成为了人们争相品尝的美味佳肴。
图为队员们在拍摄茶糜制作过程(陈观华 摄)
数字媒体“点”亮乡村振兴路
而乡村新“媒”实践团则是这场活动的“幕后推手”。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东华村量身打造了一系列宣传短片和直播带货活动。通过生动的视频和直播镜头,东华村的美丽风光和特色农产品被完美呈现给了全世界的观众。这种新颖的宣传方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东华村的知名度,更为当地的农文旅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图为乡村新“媒”实践团成员们在潮乡葡萄沟开展直播活动(谢思婷 摄)
资润先锋“绘”筑乡村教育梦
在绿意乡村,“资润乡土先锋团”如春风使者,以政策智慧与创意“魔法”,设立“政策小超市”,分发手册,深入讲解,更借“大喇叭”、网格群及方言短视频,让资助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普及知识又激发教育热情。他们的努力如清泉润土,照亮乡村振兴与教育公平之路,青春光芒在这片土地上璀璨绽放。
图为资润乡土先锋团成员在借助村委广播介绍国家资助政策(张璇欣 摄)
结语
在这场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们不仅深入东华村,挖掘其红色文化、侨乡故事、传统技艺与潮乡美食的独特魅力,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百千万工程”的核心理念——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县镇村的全面振兴。
图为“文韵兴梦·青春筑华”实践队合照(李宇皓 摄)
队员们利用专业知识,为东华村量身打造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发展方案,从文化传播到产业升级,从数字赋能到教育普及,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为这些青春的身影点赞,期待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通讯员 廖运昕;指导老师 吴瑜萍 丁纯)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廖运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运昕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