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叶如欣 王小莹 许君仪 许佳钰)2024年8月5日至7日,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闽南非遗文化乡村振兴实践队赴福建省泉州市实践调研。深入剖析泉州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泉州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致力于追寻非遗文化的新脉动,筑起文化自信的新高地。

为保证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出发前,实践队队长唐心蕊组织召开启程仪式,对三天的实践活动进行详细的部署,并在会上强调安全问题及应急预案等。

 图为实践队启程仪式

8月5日,实践队探访了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蟳埔村,一个以花卉为伴、蚵壳筑居的古老渔村,深切体验了其丰富的渔村文化与淳朴民风。“蚵壳厝”作为该村独特景观,以其“千年砖,万年蚝”之誉闻名遐迩,这一奇观源自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繁荣。当时,卸货后的商船返航时不稳,便利用蚵壳加重,归岸后,蚵壳成山。村民巧思将其融入建筑,构筑了别具一格的风格,这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成为泉州海洋文化的独特象征。

图为蟳埔村独特建筑“蚵壳厝”

蟳埔簪花围是蟳埔女的传统头饰,在众多非遗中,蟳埔簪花围有着其特有的风情与韵味,它不仅仅是一种头饰,更是渔家人生活与海洋文化交织的生动写照,象征着蟳埔女的勤劳、勇敢与美丽。

实践队成员踏足簪花店,亲身体验并感悟这一文化的独特魅力。队员们挑选并换上衣服后,阿婆开始簪花,在此过程中,实践队成员对她进行采访,在与她的交流中队员得知,以前由于头发散下来造成海边劳作的不便,所以她们就要把头发盘起来。另外,以前也并不像现在簪很多花,一般只簪一朵花,只有家庭顺利或者比较富有的人才会簪比较多的花。但在庆祝重大节日、婚礼庆典或是妈祖诞辰之时,人们就会簪更多的花,盛装打扮。她还提到,往昔所用的花朵大多是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保持花朵的持久鲜艳与便于日常佩戴,一般都使用假花。

紧接着,阿婆教队员如何根据衣服颜色挑选花的配色以及如何簪花。在阿婆的帮助下,实践队成员动手实践,近距离地感受这份非遗魅力。队员不仅亲手触摸到了蟳埔簪花围的细腻与精致,更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了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承载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

图为实践队成员学习并体验簪花

在学习并体验完簪花后,实践队抵达蟳埔村附近的滨海公园,在看到海滩上散落的垃圾后,实践队成员化身为“海洋清道夫”将每一片垃圾拾起并投入垃圾箱中。实践队成员在领略渔家风情的同时,也肩负起了环保的使命

 

图为实践队成员将垃圾投入垃圾箱中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簪花围,次日,实践队前往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学习。讲解员以“粗脚头”的由来为引子,而后在参观中为队员讲解了簪花围的历史、服饰和头饰特点等等,实践队成员受益匪浅。而后,实践队满怀着对泉州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赞叹,又奔赴下一场文化盛宴——欣赏泉州提线木偶戏。

踏入表演场地,浓的艺术氛围将人包围。舞台上,精致的木偶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举一动尽显灵动与活力。随着剧情展开,在表演者精湛的操控下,木偶们把一个个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实践队成员们目不转睛,为木偶的灵巧动作惊叹不已,又被感人的情节深深打动。

小小木偶,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智慧与心血,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泉州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生动体现。此次欣赏木偶戏,实践队收获满满,在木偶戏的世界里感受泉州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情怀,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动力。

图为实践队欣赏泉州提线木偶戏《新贵妃醉酒》

此次探访泉州非遗之旅,实践队成员们深切地体验到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俗风情。不仅领略了簪花艺术的美学魅力,认识了蟳埔女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近距离接触了木偶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木偶的活灵活现和表演者的精湛技艺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为实践队在西街派发泉州宣传册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泉州的魅力,实践队成员们将这几天的经历整理成了一份精美的宣传册,并在泉州西街向游客派发。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泉州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推动泉州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郑境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境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