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 许佳钰 许君仪 王小莹 叶如欣)为了深化学生对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并进一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2024年8月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闽南非遗文化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福建省泉州市体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图为实践队在泉州
8月5日,实践队走进“以花为生,以蚝筑宅”的蟳埔村,亲身学习和感受历史悠久的渔村文化和淳朴的风土民俗。“蚵壳厝”在蟳埔村里随处可见,其由来便与宋末元初海上贸易紧密相连。蟳埔的商船满载丝绸、瓷器,远航南洋,返航时为了避免空船重心不稳,船员便在海边装蚵壳压舱,返航后堆于蟳埔海边。村民们因地制宜,将蚵壳装饰在墙的外侧,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更是泉州悠久海洋文化的印记。
蟳埔簪花围是蟳埔女盘圆发髻后用簪子固定,然后戴上鲜花所形成的独特装饰,是蟳埔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为了深入领悟簪花围文化,实践队成员来到当地的一家簪花店亲身体验。在簪花过程中,实践队成员对簪花围传承人进行采访,了解到传统簪花围与现今创新后簪花围的区别、不同场合簪花数量差异等等。在她的指导下,实践队成员动手实践,独立完成了一部分簪花。在此次体验中,实践队成员感受到了这份传统技艺所蕴含的匠心与情怀。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簪花围传承人,了解簪花的历史与簪花技艺
实践队来到了蟳埔村附近的滨海公园,感受渔家文化并践行了环境保护理念。队员们注意到海滩上散落的塑料瓶、纸巾等垃圾,纷纷主动拾起,并丢至垃圾箱中。实践队致力于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量,用切身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列中来。
图为实践队队员清理海滩上的垃圾
8月6日,实践队深入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探索。馆内南音、高甲戏、惠安石雕等众多非遗项目,展现魅力文化世界。讲解员阐述簪花围历史、服饰及头饰特点,让大家深刻理解。泉州提线木偶戏令实践队印象深刻,其历史、发展及木偶头制作工艺被详细介绍,馆内精细木偶吸引队员,体现制作者匠心与传承。随后,实践队赴泉州木偶剧院,木偶在艺人手下仿若有生命,动作灵巧、表情生动,演绎精彩故事,实践队成员沉醉其中,为这古老精妙艺术所震撼,深感泉州非遗独特魅力。
紧接着,实践队前往泉州木偶剧院领略精彩非凡的泉州提线木偶戏。木偶在艺人的巧手下仿若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动作灵巧自如,表情丰富生动,演绎着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实践队成员深深沉醉其中,被这古老且精妙的艺术所震撼,深切体会到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所观看的提线木偶戏《新贵妃醉酒》
8月7日,在实践队队长唐心蕊的组织下召开组内总结会议。实践队成员就这三天来对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实践交流心得。队员们表示通过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全面系统地学习了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更通过在西街发放团队设计的泉州非遗文化手册,向游客宣传和讲解泉州非遗文化。这次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实践队员的能力素养,更为弘扬泉州非遗文化贡献了青春力量。
图为组内总结会议中实践队成员心得交流环节
此次充满意义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的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非遗,用行动诠释担当。队员们深知非遗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和产业资源,将会继续肩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实践队队员将致力于挖掘非遗的内在价值,找准非遗与乡村特色产业的契合点,积极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传统手工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激发乡村经济的活力。在新时代,让非遗之花绽放更绚烂光彩,为乡村振兴与文化繁荣贡献智慧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郑境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境涛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