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朱陈昱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间的低语,是历史的回响,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故事,传递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8月3日,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古韵焕新实践队奔赴泉州开启文化寻根之旅,探寻泉州火鼎公婆这一古老又充满活力的非遗文化,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传承价值,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古韵遗风探源起,公婆神技耀鲤城
8月3日,实践队前往泉州市鲤城区五星社区进行实地调研。火鼎公婆是流传在泉州一带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源于泉州民间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表达了人们对扫除一路污浊、驱除疾疫、驱邪镇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求,有“烧去千灾,迎来百福”之意。在陈建纯老师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火鼎公婆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表演者丑扮为老夫妻,两人抬着火鼎,踏着轻松明快的节奏,动作诙谐幽默,表情滑稽逗趣,是迎神赛会、婚丧喜庆最为常见的舞蹈表现形式。
图为实践队走进五星社区了解火鼎公婆文化。任荣森 供图
通过近距离观察和体验火鼎公婆的精美道具与特色服饰,追溯其悠久的发展脉络,队员们深刻领略到了这一独特民间艺术形式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底蕴。火鼎公婆历经数百年的风霜洗礼与匠心传承,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活跃在泉州的大街小巷,成为各类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它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泉州非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匠心传承守文化,非遗之光耀人间
为了解火鼎公婆的发展现状,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与发扬,实践队在郑丽霞老师的带领下有幸采访了泉州鲤城火鼎公婆省级非遗传承人—吴润珠老师。“小时候看表演,最喜欢的就是幽默风趣的火鼎婆,感觉让人很开心很兴奋。”她自幼便与火鼎公婆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4岁拜入师父吴世聪门下算起,已整整扮演了43年“火鼎婆”。吴老师解释道最初只是把学习火鼎婆当作自己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解压神器”,靠着自己的领悟力和实践积累,对表演技艺的掌握愈发娴熟,最终走上专职表演的道路。吴老师表示“外行人看火鼎公婆表演,觉得只是嬉笑打闹。其实内里门道很多,单是舞蹈步法,就分为提线木偶步、四方步、上山步、下山步等近十种。”精彩表演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苦涩。
薪火相传,责任在肩。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她带着“火鼎公婆”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拿到了多项大奖,慕名前来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只要有人来学,她就用心教。”吴老师吸引着年轻一代投身于“火鼎公婆”的学习与传承之中,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校园与社区间生根发芽,绽放新颜。在表演形式上,她创造性地加入秧歌步、提线木偶步等取材日常生活的舞步,她坚信,唯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深化传承,“火鼎公婆”方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照亮文化传承的不朽之路。
图为实践队对吴润珠和陈建纯老师进行访谈。任荣森 供图
亲身体验魅力显,火鼎文化动心弦
实践队员们赶赴正音书院观看火鼎公婆的演出。只见舞台上,火鼎公头戴圆帽,身着马甲褂子,脚蹬黑布鞋,手持长旱烟管,尽显质朴与憨厚。火鼎婆浓妆艳抹,身穿大红衫裤,头戴花饰,手持蒲扇,脸上点着寓意“知足常乐”的蜘蛛痣。舞步灵动,表情诙谐,时而俏皮眨眼,时而歪唇咧嘴。火焰熊熊,寓意深远,那肆意舞动的炽热之火不仅为整个表演增添了视觉冲击力,更寄托着着驱邪避凶、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吴老师与她的丈夫配合默契,一步一撅臀,一步一摆腰,以滑稽幽默的神态和灵动的舞姿,将火鼎公婆的诙谐逗趣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表演结束后,队员们纷纷上台学习火鼎公婆的经典动作。起初,他们的动作略显生疏与拘谨,但在吴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要领,动作变得愈发流畅自然。以火为媒,以舞传情,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切实感受到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到这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上台学习火鼎公婆的经典动作。方林怡 供图
浓妆艳抹媒婆痣,宽袖阔腿摇摆姿,熊熊烈焰烧妖氛,公婆抬鼎留乾坤。火鼎公婆不仅是泉州民俗文化的生动展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实践队成员将继续深耕非遗文化领域,通过更加深入的调研与实践活动挖掘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使命与担当,共同书写非遗文化的新篇章。(通讯员 韩佳怡)
图为实践队与吴润珠和陈建纯老师合影留念。史智鸿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史智鸿 朱陈昱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陈昱涵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