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王亭苏)为加强对农村儿童、城市随迁子女等青少年群体的关心关爱,有效解决农村儿童、城市随迁子女假期看护照料难和学习生活单一等问题。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依托“七彩假期”专项行动,以“多彩假期,与爱‘童’行”为主题与山东省济宁市安居街道总工会结对,于7月28日至8月10日赴济宁,在各村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团队由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于红霞、张宇担任指导教师,本科生共11人参加。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团队成员合照)

传承漆扇非遗 汇出多彩童年

“以漆为笔,以水为墨,以扇为纸;漆扇之美,不仅在于其细腻的漆艺和精致的扇面,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7月29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来到山东省济宁市陈庄暑托班开展筑"暖童心志愿服务活动。随着志愿服务团志愿者王辰颖的讲解,漆扇体验课拉开序幕。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在济宁市陈庄暑托班漆扇课程授课现场)

彩漆漂在水面上,形成发散的色块,极具生命感和随机性,一把把白色的扇子,浸入漂漆中,像被施加了魔法一样。晃动、旋转、提起,让漆料在扇面的穿插交错间形成了妙趣天成的图案,有的似繁花锦簇、有的似敦煌落日,每一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看似简单的工艺,却制出了彩墨飞舞的一幅幅不同样式形状的精美漆扇。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在济宁市陈庄村暑托班漆扇体验课过程)

漆扇,是传统与时尚的一种完美结合。通过制作漆扇,孩子们将美好传递,在体验中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非遗漆扇的历史和制作技艺,也让他们在体验非遗制作同时,了解漆扇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近距离体验非遗艺术之美,将非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在济宁市陈庄村暑托班志愿服务活动的漆扇展示)

童心绘盛夏 莲藕添彩趣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值此盛夏,济宁市——一个满是荷塘美景的地方,完美诠释着一场由夏日荷花绘就的魅力篇章。为了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深入了解荷花文化和科学知识,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7月31日在刘营组织了一场”’荷’你有约”夏日科普趣味主题活动,在这个夏日,与荷花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科普讲座环节,志愿者宋扬通过一系列生动的PPT和小视频介绍,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荷花的组成、多样性以及神奇特性。特别是荷叶表面不沾水的奥秘和茎秆吹泡泡的神奇能力。在互动体验环节里,更是开展了使用荷叶杆吹泡泡,用莲藕拓印,彼此分享与荷花有关的诗句等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活动。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志愿者宋扬通过实物模具进行科普讲解现场)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在济宁市刘营的拓印作品展示)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在济宁市刘营村的书写荷叶诗句活动成果)

本次活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自然科学体验,也让他们对荷花这一美丽的植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大家相信,这次科普与艺术体验之旅将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播下求职探索的种子,激励他们在未来继续追寻自然与文化的奥秘。

小小桥梁工程师,”木筷“架起家乡桥

8月1日"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前往济宁市十里东村志愿服务活动。

“小朋友们,除了‘孔孟之乡’大家还记不记得城市的另外一个响亮的称呼呀?”“运河之都!”不少小朋友兴奋地喊出了心中的答案,这个响亮的称号,来自于济宁作为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的地位,本次的宣讲活动就在这样一个勾起无数人记忆的问答中展开了。

随着城市影片的结束,便进入了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实践环节。志愿者们与小朋友们共同合作,在动手实践中领悟桥梁文化。多双巧手,几根木棍,搭建起承压稳定的“倍力桥”。小朋友们分组合作,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拓宽了思维方式,充分调动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在济宁市十里东村讲解现场照片)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在十里东村筷子搭桥活动现场)

遇见非遗扎染,感受“布”同魅力

小小扎染师,大大创意梦。8月4日,"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前往济宁市唐庄村志愿服务活动,一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扎染活动在济宁市唐庄村精彩上演。通过实践体验,让小朋友们切实感受非遗扎染的魅力所在,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在济宁市唐庄村暑托班扎染活动中的合影留念)

活动现场,色彩斑斓的颜料与各式各样的扎染工具摆放整齐,小朋友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活动开始,由团队成员王辰颖为大家讲解扎染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看扎染工艺的演示。同学们对扎染的捆扎、染色等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扎染艺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学们都对接下来的体验环节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在济宁市唐庄村暑托班扎染讲解现场)

活动伊始,青岛理工大学的志愿者们精彩的扎染帆布包演示瞬间和扎染展示吸引了小朋友们的目光。志愿者手法娴熟,色彩在布块上跳跃融合,如绚丽故事般呈现。小朋友们全神贯注,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选择自己心仪的扎染方式,按步骤依次进行固定、浸染、固色,大家发散思维,相互讨论,设计出独属于自己的作品。在浸泡过程中,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扎染演变知识小问答,将刚刚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小朋友们积极抢答,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在济宁市唐庄村暑托班扎染活动过程)

扎染完成后的晾晒、裁剪、装裱、记录扎染感悟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扎染艺术的热爱。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在济宁市唐庄村的扎染感悟部分展示)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在济宁市唐庄村的扎染作品展示)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作品设计展示)

此次扎染活动,志愿者们通过理论+实践的形式,融合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孩子们感受到了非遗扎染之美,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暖童心志愿服务团在济宁市唐庄村合照留念)

这场别开面的社会实践,不仅通过开展思想引领、科技创新、艺术素养、文化传承等志愿服务,陪伴儿童度过了愉快的“七彩假期”,实现了一场爱与陪伴的双向奔赴,还让志愿者们深刻认识到应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同时,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它们。每一项技艺都凝聚了无数代人的智慧与心血,它们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文化的传承。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亭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亭苏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5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