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非遗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身体力行中关爱老年群体,2024年8月5日下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华夕塑团队结束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最后一站大场镇南大实验学校的活动。整体暑期实践行动围绕非遗泥塑文化发展现状展开,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研究非遗泥塑推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又创新结合养老产业研究和实地实践,希望通过非遗文化陪护养老的方式来为“精神养老”“文化养老”挖掘更多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在本年度暑期社会实践中,朝华夕塑一直秉持“传承非遗,关爱老人”的宗旨,分为“朝华夕塑”、“沿塑说旅”和“与泥随行”3支小队,深入上海、四川、云南、广东4个省市,跨越5076公里,实地调研6个机构,与5位泥塑手艺传承人和非遗文化从业者进行亲密交流,携手5个社区机构和学校单位共同开展泥塑体验实践活动。其中,团队调研地包括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震旦博物馆、上海Arting365工作室、四川遂宁大英汉陶博物馆、云南昆明滇派面塑体验馆和广东潮州大吴泥塑博物馆;团队实践地包括上海爱知里养老中心、上海宝山罗南中心校美兰湖分校、上海大场镇南大实验学校、四川成都中京爱侬社区养老中心和云南呈贡宜和社区服务中心。
经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朝华夕塑团队在抖音、小红书、微信、网易新闻等共计14个新媒体平台发布调研和实践活动相关文稿及短视频,上海爱知里实践活动被大学生云报转载报道,新闻稿阅读量总计破100000+,全平台短视频点赞量共破3000+。同时。团队也协助老年机构与学校达成志愿合作意愿,收获机构祝福信共计10封,对向社会传播非遗泥塑文化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也收获了出彩的成果。
图1 各地机构向朝华夕塑团队赠予的部分祝福信
移步换景,多元泥塑
7月11日,朝华夕塑团队以上海工艺美术馆为起点,踏上了关于泥塑魅力传播和传承发展现状的调研之旅。在这里,团队成员们见到了海派面塑新生代手艺传承人鲍思诗老师。鲍老师指出,尽管有政府和馆方的支持,但传统艺术的传承仍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成为优秀的泥塑传承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不易;另一方面,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追求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而忽视了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手工艺术作品。
除了上海地区的调研以外,团队成员梁语桐还深入家乡云南省昆明市开展调研。7月25日,在云禾面塑体验馆,朝华夕塑团队见到了传承人刘丽春,深入体会滇派面塑的精美及其发展历程。在采访中,刘老师认为,非遗传承人不应该单打独斗,而应该抱团起来,让传统的面塑艺术融合全新的时代发展,扩大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同时她肯定了面塑与泥塑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并向成员强调手工艺艺术的精髓在于其创造性以及创作者思维的不同,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此外,四川大英汉陶博物馆的徐小勇老师同样认为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顺应时代变化,泥塑艺人们也应积极适应新材料和新技术,将传统泥塑艺术和现代创新相互结合,实现泥塑艺术的创新性发展,才能让年轻一代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来到当地游玩观赏。在广东潮州,大吴泥塑博物馆馆长潘女士告诉团队成员,大吴泥塑一直在借助小红书、抖音等媒体平台,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活动及利用官方渠道宣传,有效提升了大吴泥塑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游客来此地打卡。
图2 朝华夕塑团队成员前往全国各地开展调研
亲身感受,学习经验
为了更好地准备未来阶段里的各种泥塑实践,朝华夕塑实践团更选择了开展过泥塑体验活动的工作室进行前期学习,吸取成功经验。Arting365工作室是一家以素描为起点培养社会公众艺术审美的工作室,随着开设课程品类的不断丰富,Arting365引入了专业的泥塑课程,以软油泥作为基础制作材料,并在传播泥塑文化的同时结合了现代元素,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
实践团有幸采访到了Arting365工作室的叶老师。叶老师认为,目前大众对于泥塑的兴趣以及需求并不匮乏,而泥塑老师数量不够、费用开销阻碍参与意愿、方言环境影响语言沟通等问题时有发生,以至于一部分人、特别是老年人缺少合适的机会来体验专业的泥塑课程。但是,叶老师强调,中国传统非遗泥塑工艺和其他类型手工技艺比较起来操作上更加方便,和往日里的国画、书法等文化相比也凸显新颖之处,泥塑走进养老机构、社区、寻常百姓家仍然饱含着新的机会。
实践团成员提出,未来也可以将一些课程花絮和作品分享到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叶老师对此很赞成——或许在未来,这场别样的泥塑体验活动能够成为一个上海本地“小众”“时尚”“文化”旅游打卡地,亲子共游,老少皆宜。
图3 团队成员围坐与老师亲切交流想法
社会协作,共扬泥塑
在准备就绪后,朝华夕塑实践团来到上海爱知里敬老院,通过陪伴老人、共同制作泥塑的方式,传扬泥塑魅力。实践团采用面塑泥为原料,向活动室里的老人们示范如何制作一只圆润可爱的小熊猫;在手工制作环节,队员们耐心地指导老人们动手操作,同时与老人们亲切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其中,桂兴华老先生也参与到了本次的活动中。桂兴华老师是一位作家、诗人,曾著有《跨世纪的毛泽东》《祝福浦东》《青春宣言》等长诗集,如今已届古稀之年。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去安徽插队务农的故事,又与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年轻人能关注到我们这些老人,还能带来这么有趣的活动,我真的很开心。”队员们也被老人们的乐观和热情所感染,并带着这份自豪和自信继续投身于成都中京爱侬社区和呈贡宜和社区的实践活动。
除了养老社区,实践团更来到了学校,通过一门别开生面、轻松有趣的泥塑手作学习课,寓教于乐,给同学们带来非遗泥塑科普。成员们先是给小朋友们分享了之前的养老机构实践经历,又介绍了几个著名承载着泥塑文化发展的游玩地点。此时,小朋友们表现的很兴奋,因为照片之中不乏一些他们耳熟能详的、用泥塑制作而成的动漫形象,这让实践团成员看到了“泥塑+文旅”的可实践性。罗南中心小美兰湖分校的小朋友说:“泥塑可以让老年人不再孤单,因为我奶奶平常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很无聊,没有自己的娱乐活动。”大场镇南大实验学校的同学则说:“我以后也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潮州旅游,我想亲眼看看可爱的泥塑造像,亲手做一个泥塑小动物!”话语中,小朋友们似乎已经踏上了一段动人的泥塑魅力之旅。
老人们和孩子们都被这种指尖上的传统艺术所深深吸引。不同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泥塑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更是对社会老年群体的一份关爱和尊重。这也为实践团后续的实践工作带来启发,同学们可以收集老人的泥塑作品,在展出与观赏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空间,鼓励更多不同年龄段的人参与到泥塑制作和文化传承中,增强社会文化幸福感与成就感。
整个调研旅行,除了与老年人陪伴、交流、互动,团队更对非遗泥塑文化助力文旅发展课题有了更加深邃的思考和理解;朝华夕塑团队会继续努力,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关爱老年群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4 团队成员前往各地养老机构学校开展实践
未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华夕塑团队将继续前行在非遗泥塑融合文化养老的奋斗之路上,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胸怀关爱老人、探寻社会的目标和想法,始终关注非遗泥塑,帮助各地具有当地特色的泥塑文化走出家乡、被更多人所熟知,带动当地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共同发展,助力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发展再上一层楼!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邱依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