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黄明远) 七月流火,艳阳高照,又是一年三下乡,我再一次踏进乡间土地,深入走访调研,倾听林农心声,引发了我对林业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在宣城市调研的日子里,我和团队成员一起“自讨苦吃”,挥洒青春汗水,走过了三县九镇二十村,在自身能力和心灵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走进国有林场,共建绿美江淮。初入林场,映入眼帘的便是广袤的绿色海洋。在五龙山国有林场,我们了解到林场以竹林为特色,实施多元化生态效益补偿,强化生态产品权属交易,促进生态产品溢价,引导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庙首国有林场则与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签下安徽省首笔林业碳汇交易,还创新了“碳汇+司法”协作机制,让“绿水青山”通过碳汇交易变为“金山银山”,实现“减排”与“增收”的良性互动;走进泾县马头国有林场,团队发现林场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林木良种基地、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在实地调研完三大国有林场后,我们发现广德市、旌德县和泾县的三大国有林场都立足特色,谋取符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激发绿色动能。作为安农学子,我们力争助力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五龙山国有林场实地调研,潘子严供图

苍茫林海间,探访“守护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以山林为家,与树木为伴,习惯了艰辛,也习惯了寂寞;他们起早贪黑,终年守护,只为留住绿水青山。他们就是被誉为“森林眼睛”和“绿色卫士”的护林员。我们在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调研时,遇到了正在巡视的护林员胡国通,通过简单对话,我们了解到他是林场工作时间最长的护林员。四十年如一日,以山为家,以林为伴,守护着这边绿色海洋。当被问到守林员的工作那么艰苦,你有想过放弃或者转行吗?他坚定地说道:“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未想过放弃,我看着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这里了”。和胡爷爷交谈的时间虽短,但能体会到他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像胡爷爷一样的护林员们热爱并深爱着大山,在艰苦的条件下和恶劣的环境中,牢记担当,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他们深爱着大山,与林木交“朋友”,守护这一片片“绿海”。

图为团队成员在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采访护林员,张莉洁供图

调研林农意愿,宣传碳汇知识。我和团队成员一路走过20村,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问卷形式,对于农户生计资本及其碳汇交易参与意愿进行研究调研。带着如何有效推进乡村碳汇的疑问,我们走进田间地头,深入乡村街道,走访调研林农。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林农对于碳汇交易的相关概念不甚了解,团队耐心讲解生态产品以及如何进行碳汇交易,将双碳知识带进家家户户,宣传普及碳汇知识。在一次次对村民的讲解中,我们不仅担任双碳知识的传播者,也加深了对林业碳汇的深刻理解,通过聆听林农发自心底的声音,我们意识到未来林业碳汇在乡村推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林业的整体生产效率,也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户的经济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在高峰村展开调研,张莉洁供图

向下扎根,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长。“学如弓弩,才如箭”。青年时期是汲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时期。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亲身参与、观察和交流,不仅深化了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更是将青春之花绽放在江淮大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奉献青春、增长才干、贡献智慧。我想,这就是三下乡的意义所在吧!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黄明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乐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1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