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刘叶玫)7月18日,长安大学“寻根铸魂,逐梦交通”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八角楼探寻革命旧址,徒步三公里重温红军足迹,攀登黄洋界感悟革命历史,在实际行动中追忆峥嵘岁月、赓续红色精神。
八角楼上忆伟人
刚走进八角楼革命旧址,队伍中传来这样一声惊叹。经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刘文强老师讲解,实践队员了解了“茅坪枫石”的故事。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经常在这里看书、思考问题和访问群众。由于这棵枫树生长环境奇异,毛主席借此比喻“这棵枫树,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竟把石头撑开了。大家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撑破蒋介石反动政府这块大石头。”
图为茅坪枫石
队员们沿着狭窄的楼梯缓缓上楼,仰望屋顶时,耳畔仿佛响起悠扬歌声“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井冈山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伟大著作,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坚定了革命胜利的信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图为八角楼场景
马源村里急行军
实践队员来到茅坪镇马源村,按照红军当年的路线步行三公里,亲身体验红军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山路有泥泞、滑坡和蚊虫,但队员们不惧艰苦、快速前进,边走边传唱红歌,将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实践中,落实步伐上。
图为实践队员参与“急行军”活动
昔日苦难不在,今日韶华长存,来日繁盛可期。经过“急行军”环节,实践队员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对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和奋斗动力。
自制特色红军餐
到达“急行军”终点,实践队员在马源村村民的带领下制作了一顿特别的红军餐。一碗饭,一盘菜,皆是军民鱼水情。饭桌上,队员们合唱《团结就是力量》,铿锵有力的歌声,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灵,深刻感受到红军精神,军民一家亲。
图为实践队员在村民家自制特别“红军餐”
马源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在和村民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体悟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成果。从寥寥无几的野菜到应有尽有的蔬菜鱼肉,中国的发展变化实现在方方面面,也走进了家家户户。
黄洋界前悟历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黄洋界保卫战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伟大战役之一。山路险峻崎岖是黄洋界最显著的环境特征,当年红军战士就是巧妙利用这一地形,成功击退敌人多次围剿。队员们沿着青灰色的台阶往上爬,来到黄洋界哨口工事。在刘文强老师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在1928年四五月间,红军利用黄洋界天然地势,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分别控制茨坪通往茅坪、大陇的小路,阻击江西永新和湖南炎陵方向来的敌人。在黄洋界,有一面碑上刻着《西江月·井冈山》,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实践队员站在碑前,齐声诵读,穿过历史长河,感受井冈山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图为实践队员和吉林农业大学实践队员合影
学编草鞋忆红军
实践队员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制红军草鞋,学习“草鞋精神”的内涵。它是中国共产党艰苦朴素的不变本色,是牢记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是复兴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动力传承,是坚守一生的坚定信念。红军战士们用一双双草鞋,丈量两万五千里长征路,队员通过学习体验,对红军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未来征途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图为编草鞋课堂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叶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叶玫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