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吴翔)近日,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今我来“丝”团队跨越千里,走进陕西临潼博物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与历史文物的对话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通讯员 常佳琪 摄
考察:大秦风韵的灼灼光华
在临潼博物馆“秦代文物鉴赏中心”,鎏金翼虎的熠熠生辉,神兵铜铍的锋芒锐利,铠甲车左俑的栩栩欲活,残夔纹铜构件的古朴神韵……跟随着讲解,团队成员近距离参观了一件件国宝级的秦代文物。“秦砖上为啥还刻着文字?”“短褐武士俑为什么没有铠甲,而车左俑有?”“虎符是根据鎏金翼虎的造型而演化来的吗?”通过讲解员细致专业的解答,团队成员们在茅塞顿开的同时,也真切感叹于大秦金戈铁马的恢弘气势。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车左俑 通讯员 孙帅文 摄
触摸:跨越千年的深邃凝眸
真实触摸两千多年前的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秦代文物鉴赏中心”二楼,团队成员们收获了这份无比珍贵的意外之喜。随着装着珍贵文物的C-22木箱缓缓打开,两支秦代弩弓箭头便出现在了团队成员的面前。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成员们戴上了白手套,将它们小心翼翼地双手捧起,在触碰到它们的那一刻,历史的厚度与温度通过手掌真实可感地传递而来。我们通过放大镜虔诚地凝视着:锋利的弩头、精巧的倒钩、斑驳的铜锈……每一处细节无一不生动展示着秦人精湛的技艺与杰出的智慧。
图为实践队员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触摸文物 通讯员 王鸿飞 摄
修复:枯灯之下的执着坚守
在秦代文物鉴赏中心的中央,放置着一张工作案台,上面错落放置着许多大小不一的瓦片,文物修复的洪昇老师向团队成员们讲述并展示了兵马俑的修复的过程。“我们要仔细比对成千上万的瓦片,从中将可能吻合的瓦片放置一起,编上序号,一块块拼起来,再将细微的裂缝填补起来……大家之前看到的一号俑就是这么修复来的”。听着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员们无一不对那些严守枯灯的文物修复大师肃然起敬,也真正感受到文物的传承保护是一件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坚守的伟大工程。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文物修复演示 通讯员 王延霞 摄
实践:瓦当拓印的珍贵体验
瓦当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屋檐守护神”,瓦当拓印是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的最后一站,瓦当拓印非遗文化传承大师董鹏老师现场指导团队成员,亲身感感受瓦当拓印的独特魅力。“洒水要均匀”“小臂带动手腕拍打”“先小力后大力”“先用大拓包勾勒,再用小拓包填补”在董老师的细心指导下,一幅幅精美的瓦当拓印作品不断诞生,其中“秦瓦之王——夔龙纹大瓦当”拓印更是引得成员们的一致叫好。通过瓦当拓印的体验,团队成员深刻领悟了非遗文化之美。
图为董鹏老师指导成员瓦当拓印 通讯员 范晓雪 摄
在陕西临潼博物馆,今我来“丝”团队奔赴了一场历史与非遗的文化盛宴。今后,团队将继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图为团队与工作人员合影 通讯员 常佳琪 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吴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