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李秋漪)为深刻洞察秦腔文化的传承现状与挑战,探索新媒体背景下秦腔文化的破圈路径,西安交通大学“黄土之声”实践团于7月17日至18日前往陕西省宝鸡市进行了调研,致力于为新媒体下秦腔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贡献青春之力。
参观调研:观展览沉浸式体验,品味秦腔文化之韵
7月17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宝鸡秦腔博物馆参观学习。宝鸡秦腔博物馆于2024年2月正式开放,已成为保护、发展、弘扬和传承西府秦腔文化的新名片。通过服饰配饰等实物展出、图文介绍、多媒体交互等形式,成员系统学习了秦腔的起源、发展、传承与振兴,领略了其声腔与表演特色,体会到了秦腔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宝鸡秦腔博物馆
访谈交流:访新媒体下传承现状,聆听秦腔发展之声
为探究秦腔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状况及其所遇机遇与挑战,团队成员聚焦于剧团的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宣传、创收、传承之间的关联,分别前往秦腔起源地凤翔岐山两地剧团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剧团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首站,团队造访了宝鸡市凤翔区人民剧团,并对团长王新让先生进行了采访。据王团长介绍,凤翔区人民剧团成立于1934年,历史悠久,近年来在维稳运营的基础上,正积极推广秦腔文化,如开展沉浸式戏服体验活动以吸引年轻人关注,打破听众老龄化的现状;又如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以拓宽秦腔的受众基础。目前剧团演出场场爆满,演员也会在个人新媒体账号上直播,宣传秦腔表演。
但与此同时,剧团发展也面临两大挑战。首要难题在于演员和编剧人才的匮乏。这一困境既源自秦腔专业人才总量的缩减,又因基层剧团向企业化转型后,人才招募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另一大挑战则体现在新媒体应用的不足上。开设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自媒体平台官方账号时,需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批准,程序繁琐且耗时较长;加之日常直播需配备专业设备,剧团因资金紧张而难以承担高昂成本。因此,凤翔区人民剧团至今尚未开设官方新媒体账号,这无疑成为了剧团在宣传推广方面的一大短板。这也正是剧团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图为团队采访凤翔人民剧团团长
随后,实践团成员前往秦腔另一发源地宝鸡市岐山县剧团进行调研,采访了剧团负责人徐主任。岐山县剧团创建于1951年,隶属岐山县文旅局,在西府乃至关中地区颇有影响力。相较凤翔区人民剧团,岐山县剧团在新媒体应用上更为活跃。剧团于2024年1月开设了名为“岐山县剧团”的官方微信视频号及抖音账号,全网粉丝数突破一万。据徐主任介绍,剧团的每一次演出均会在上述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既拓宽了市场,提升了知名度;也激励演员提升演出质量。未来剧团也计划继续利用新媒体宣传,与文旅结合开展演出,以扩大秦腔艺术影响,推动其传承。
图为采访岐山人民剧团主任
此外,两地剧团均提及了陕西省推出的省级平台“秦岭视云”APP。通过该平台直播“惠民演出”,既便利了观众,也惠及了剧团发展。
问卷调研:线上线下问卷齐发力,探寻秦腔传承之计
为分析不同群体对秦腔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评估新媒体对秦腔文化传承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实践队设计了涵盖基本信息、新媒体背景下秦腔传承现状与发展前景三大部分内容的调查问卷,线上线下同步发布,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调研结果。
图为团队成员发放调研问卷
调研发现,宝鸡市区民众虽普遍知晓秦腔但了解不深,外地人更表示“听不懂”。而在秦腔发源地凤翔区、岐山县,民众了解度更高,观看频率也更高。这表明地区因素显著影响秦腔文化的认知度,其传播与影响力受区域和语言限制,尚未成为大众普遍娱乐方式。
秦腔是陕西人的文化瑰宝,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对秦腔艺术现状的深入剖析,更是一次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积极实践。团队成员以青春之名,肩负使命,用镜头记录,以笔触描绘,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适合秦腔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中茁壮成长的路径。未来,通过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的深度融合,秦腔这一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古老的艺术之花也会在新媒体的沃土上绚烂绽放,续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李秋漪
声明:未经大学生云报或相关权益人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李秋漪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