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张伟豪 王淑娟) 在充满热情与活力的2024年暑期,服装学院“童心飞扬”突击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以满腔热忱与崇高使命感,于2024年7月17日踏上征程,前往顺德罗沙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童心飞扬实践队

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中,佛山有这样一群青年大学生,他们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深入乡村开展别开生面的非遗课堂。7月17日—23日,广职院服装学院童心飞扬实践队(以下简称:团队)面向顺德罗沙村少年开展暑期三下乡夏令营课堂。结合传统缫丝技艺、二十四节气、扎染、植物拓印等非遗文化,团队带领乡村少年领略非遗、传承非遗、推广非遗,进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图为”凌国辰老师上缫丝课

缫丝技艺:春蚕丝尽,生命蜕变

立足学校纺服专业特色,大学生导师凌国辰首先通过理论课程介绍了蚕的一生、从蚕到衣服的转化过程和缫丝技艺,同时回顾了顺德丝厂的历史流变和历史故事,肯定了蚕丝产业对顺德经济的贡献。课堂上,学员们目不转睛地听讲、举手提问互动,随后,学员们跟随导师学习了剥茧、煮茧、缫丝等工艺步骤,踊跃体验制作蚕丝团扇,收获颇丰。缫丝技艺课堂巧妙地将非遗文化升华至成长、生命与社会奉献等价值范畴,学员们不仅领略到春蚕破茧变蛾的生命蜕变、缫丝制衣的生命转化,而且感悟到春蚕完成生命蜕变中坚毅不拔的精神,以及吐丝结茧中无私奉献的精神。

    

“图为”张伟豪老师上扎染课

 

“图为”李宇彤老师上植物拓印课

手工非遗:古法印染,和合共生

手工扎染和植物拓印是中国传统古法印染非遗技艺的瑰宝,它们在技艺上有相似性,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共通性。扎染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以其变化无穷的图案和色彩深受学生喜爱。在大学生导师张伟豪的耐心教导下,学员们通过学习扎结方式、染色手法、靛蓝配比、染色时间、盐水固色等步骤流程,创作了独一无二的蓝染方巾。一件件方巾作品因捆扎产生的皱印纹路和靛蓝渐变的色晕效果营造出独特的视觉画面。

在植物拓印课堂上,大学生导师李宇彤首先通过游戏寻宝的方式让学员们快速认识了广东常见植物,包括黄皮树、龙眼树、罗汉松、金桔树、三角梅等等;同时她进一步科普了顺德桑基鱼塘中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农业文化。紧接着,在制作植物拓印环节中,学员们热情投入,纷纷将树叶和花朵在帆布袋上拼成美丽的图案,贴上胶带后用小锤子用力拓印,植物色彩与纹理随之留印其中。古法印染课程不仅让学生认识自然和亲近自然,更激发出他们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创造。

   

“图为”陈心如、符博琪、范银凤老师上绘画课

簸箕绘画:认识节气,尊重自然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订立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和文化遗产。在簸箕绘画课程中,大学生导师范银凤厚植爱农情怀,带领学员们认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内涵和民谚,共同体会古人表达四季的田园式浪漫。根据二十四节气,学员们在传统农具簸箕上描绘出与节气对应的自然农事景象,如立春、雨水、处暑、谷雨、芒种等。一笔一画慢勾勒,轮廓细致入微,一深一浅赋颜料,色彩层次鲜明,二十四节气簸箕绘画无不融合着乡村少年对中国农耕文明的理解和自然运行规律的尊重。

结语

非遗课堂反响热烈,受到来自各方好评。少年们在学习到丰富非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非遗之“重”,因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故此,教育和引导吾辈少年共同守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是使命在肩、征途漫漫。童心飞扬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不仅仅是授人以渔,更是把非遗的种子散播在新时代少年心中,培养和增强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伟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伟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85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