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明媚的夏日里,广东药科大学“百千万工程”长寿长情突击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精神,深入蕉岭县,探访了当地的文化瑰宝——蕉岭县地方志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技艺。
探访蕉岭地方志馆,追根溯源长寿文化
突击队成员首先探访了蕉岭县地方志馆。地方志作为记录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详实的展览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在地方志古主任的介绍下,队员们认真查阅馆藏年资料、年鉴,学习了解蕉岭县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蕉岭县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以及对蕉岭县的地理、经济、文化、社会等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发展 ,对蕉岭县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图1 突击队在地方志馆阅览相关史料
图2 古主任向突击队赠予《志说蕉岭百问》
实地调研广福船灯,感受非遗技艺魅力
“留住历史的声音,让传统技艺不失传!”实践团来到蕉岭县广福镇,调研最具客家文化特色的传统民俗非遗项目——广福船灯。广福船灯2022年入选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生动的表演唱腔,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在交流期间,从事船灯表演已有30多年张祥丰先生与其表演团成员们热心地表演了一段打船灯,展示了高难度动作和精妙的唱腔。在参与打船灯的过程中,突击队的成员们亲眼目睹了老一辈村民对这项活动的执着与热爱。他们认为,打船灯不仅是广福镇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生动展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同时,打船灯这一传统活动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传承人老龄化、技术难度高、宣传推广不足。船灯的精美制作、独特的表演形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与寓意,都深深吸引着突击队成员们的心灵。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突击队的成员们表示会制作视频,投放流量平台,积极宣传,吸引社会关注,让广福船灯进校园、进乡村;倡导和鼓励更多青年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以期广福船灯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非遗文化的持续传承与繁荣发展。
图3 广福船灯经典桥段再现
图4 传承人张祥丰先生介绍广福船灯的历史文化
图5 广福船灯队伍与突击队合照
体验客家娘酒酿造,品味传承非遗醇香
长寿长情实践团一行带着好奇和学习的心情深入蕉岭县蓝坊镇高思村,探访了这项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娘酒。当地颇有名气的酿酒师傅汤绍芳及其妻子孙冬英为实践团详细地介绍并展示了酿造娘酒的全过程。选米、洗米、浸米、蒸米、摊饭、拌曲、发酵、取酒、酵藏、炙酒等十余道制酒工艺,每一步都需要酿酒师傅的精心操作,不容丝毫马虎。实践团成员们都对制酒的场面感到赞叹,被客家娘酒的酒香深深吸引。
在与孙冬英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客家娘酒正面临着年轻人参与度较低的传承困难与挑战。接下来,长寿长情实践团将保持与客家娘酒的紧密联系,切实发挥广东药科大学“药学+商学”的学科优势,助力客家娘酒的传承与发展。
图6 孙冬英接受突击队关于客家娘酒的采访
图7 客家娘酒制作过程特辑
走访居民村落调研,领悟客家生活方式
为了深入了解蕉岭长寿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发展现状,挖掘蕉岭人民对蕉岭长寿文化品牌认同的根源,突击队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走访了现存139位长寿老人,拥有“长寿乡中乡”美誉的高思村。
实践团成员入户走访当地村民,面对面地针对蕉岭长寿文化品牌和长寿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切地交流,近距离体验客家生活方式,这让突击队对蕉岭长寿文化品牌的传递承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明确了长寿文化品牌发扬和传承的方向。
图8、9 突击队走访长寿村民
文化融合碰撞讨论,探寻传承发展之路
此次探访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与思考。队员们在体验中学习,在交流中思考,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汇报,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见解。在讨论汇报活动结束时,队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决心。他们希望能够将所学所感带回校园,影响更多的人,共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图10 田素英副教授与蕉岭中学学子讲述中医药文化
图11 突击队成果交流
广东药科大学“百千万工程”长寿长情突击队的蕉岭之行,不仅是对蕉岭县地方志馆和非遗技艺的一次深入了解,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次有力推动,突击队通过对蕉岭文化和非遗技艺的宣传和发扬,将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图12 长寿长情突击队合照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郑学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学鹏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